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尹德挺 於倩

2024年05月06日08:2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5月在河北考察時強調,“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作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京津冀三省(市)人口總量逾1億,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元,是我國城鎮化水平較高、創新要素最發達、科技和人才成果最豐富以及數字經濟發展優勢明顯的區域之一。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十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首都核心區人口、建筑、商業、旅游“四個密度”穩步下降,“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協同創新與產業協作不斷走深走實,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持續提高,區域生態環境通過協同治理持續改善。展望未來,京津冀地區如何補齊短板、拉長長板、鍛造新板,把發展落差的勢能變成協同發展的動能,形成更為緊密的協同推進格局,是必須深入思考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我們需要堅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在空間、產業、市場、開放、人才、生態等方面下功夫,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進各項工作,多層次、全方面集中合力,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

1.在差異化功能定位的基礎上,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京津冀作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擁有數量眾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創新基礎扎實、實力雄厚,要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應在差異化功能定位的基礎上,強化協同和協作。

強化京津冀協同創新,需要在明確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的基礎上,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應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堅持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結合、內部功能重組和向外疏解轉移兩手抓,完善激勵約束政策體系,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增強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內生動力。推動北京“新兩翼”建設取得更大突破,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協同發力,處理好“新兩翼”同中心城區以及周邊地區的關系,實現“以副輔主”“主副共興”,帶動周邊地區高質量發展。加快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促進環京地區通勤圈深度融合、京津雄功能圈聯動發展、節點城市產業圈強鏈補鏈,努力探索出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新模式。持續優化京津冀城市群空間布局,完善城鎮規劃體系,強化城市群內部的功能互補和內在聯系,提高城市群對產業和人口的集聚能力。注重區域內的城市空間治理,走集約高效發展之路,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調發展。

強化京津冀協同創新,需要以現代化產業體系共建經濟發展新基礎。持續深化京津冀三地的產業分工與協作,強化產業協同總體設計,優化產業布局,避免同質化發展。繼續發揮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和天津先進制造研發優勢,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發揮河北環京津的地緣優勢,從不同方向打造聯通京津的經濟廊道,為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服務。圍繞重點產業鏈,探索建立“鏈長負責制”,組織聯合繪制產業鏈圖譜,理順產業鏈條,加強產業補鏈、延鏈、升鏈、建鏈,帶動相關配套企業落地京津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整體競爭力。夯實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未來產業根基,利用京津冀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眾多的創新基礎,在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上實現新突破,打造原始創新的策源地。以數字化新場景應用為牽引,加強多層次、區域性的創新體系和產業數字平台體系建設,促進上中下游企業、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

2.以一體化市場機制共謀發展,推進區域內部協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正是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的理念,京津冀協同發展從北京城市副中心同雄安新區“兩翼”齊飛,到交通、生態環保、產業三個重點領域全面提升,協同空間不斷擴展,體制機制深刻變化,項目合作更加多元。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必須加快區域市場建設,促進區域內部協同。

規劃建立廣域開放、互聯互通、一體化高質量的國際化海陸空樞紐群、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多元化、廣覆蓋、高密度的軌道交通網絡,推動區域新基建科學布局,高標准聯通市場設施,提高市場要素流通效率。建立企業信息互通互認、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機制,統一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基礎性規則制度,降低企業就近轉移的制度性成本。加強區域間的市場監管執法合作,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推進三地監管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提高區域監管效能,優化營商環境。統一執法標准,定期自查清理妨礙統一市場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行政規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引導資本、數據、技術等要素在區域間有序自由流動。擴大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范圍,進一步促進三地政務服務“同事同標”,降低市場主體跨區域辦事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進程。

以高度適配的人才制度共蓄三地發展新動能。完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深化政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機制,緊密對接京津冀各地產業特點,提升高校專業課程培養體系與企業人才需求的適配性。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京津冀人才數據庫,通過人才資源信息採集和動態管理,實現人才精准畫像、人才供需預測和人才流失預警,促進區域人才合理配置、優勢互補、高效流動。另一方面,深化人才流動制度改革,推動區域人才政策銜接、人才資質互認、人才服務標准協同,打通各類用人主體間的關聯通道,為區域間實現人才共享搭建多樣、便捷的路徑,營造相互融通的人才發展生態。同時,優化人才流動服務保障,減少人才后顧之憂,搭建外籍人才服務協同平台,形成外籍人才協同發展機制,搭建區域人才合作交流平台,不斷提升京津冀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

3.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釋放高質量發展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進一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下大氣力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同國內外其他地區溝通對接,打造全國對外開放高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必須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開辟新天地。

完善三地自貿區、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開放平台制度創新容錯機制,加快形成區域內乃至全國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模式。探索市場准入創新機制,推行跨境貿易負面清單,提高外商投資效率。推動自貿區聯動發展,探索建立產業對接、技術合作、信息互通機制,招商引資收益共享機制。深化京津冀海港、空港與物流基地合作,推動三地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互聯互通、口岸資質共享共用,提升京津冀通關便利化水平。積極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健全法律監督機制,加強貿易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立法,及時修改清理落后的法律法規,打造公平法治的營商環境。構建三地聯合調研常態化機制,摸清企業急難愁盼,加強國際經貿應用型智庫建設,及時向政府部門建言獻策。加強三地貿促會協同合作,為企業提供更專業、優質的服務。

進一步聚焦貿易投資、產業發展、通道物流、政務服務、要素流動等領域,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開展港口協同發展互聯互通行動、金融創新協作發展行動、產業融合發展協作推進行動、資源便捷流動協同促進行動。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與“一帶一路”建設高層次聯動,促進京津冀三地持續深化改革、協同開放,加快實現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融通,攜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影響力的開放發展高地。

4.加強高品質生態治理,打造生態環境新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持續抓好北方防沙帶等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建設,持續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等重大生態工程。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必須加快政策協同,在開放競爭中打造環境新優勢。

深化生態保護制度改革,守住生態功能保障、環境質量安全和自然資源利用邊界,增強全民生態安全意識和生態文明理念,倡導踐行綠色低碳出行方式。持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理清各方在保護和補償中的權責利關系,形成受益方付費、保護方獲償的良性局面。聚焦補償標准、核定方式等問題,探索多樣化補償方式,通過市場化機制,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利用生態優勢,推進環京地區文化、康養、旅游業發展,實現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深入推進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加強創新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動京津冀水土氣多介質污染綜合防治,強化頂層設計協同,構建高效、智能的一體化生態環境安全監測平台和協同管理、決策平台,為京津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供堅實保障。積極推動節能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增加清潔能源供應,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支持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綠色轉型。

進一步強化京津冀生態協同治理理念,持續完善京津冀地區聯防聯控治理模式,構建區域生態治理的協同網絡,廣泛吸納社會資本、社會公眾和社會組織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實踐,形成跨區域、多主體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進一步統籌好大氣、水、土壤、山林等基礎性生態環境要素治理,全面提升生態治理的有效性、精准性和科學性,促進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更加有力地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

(作者:尹德挺、於倩,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分別系北京市委黨校副校長、社會學教研部講師)

(責編:黃瑾、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