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有力有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丁茂戰

2024年04月26日08:35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有力有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部署。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聚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這個主題,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把“兩確保、三提升、兩強化”逐項落實到位,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突出頭等大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要把抓好糧食生產保供作為重點,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進一步從價格、補貼、保險等方面強化政策舉措,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力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保護和調動產糧大縣和種糧農民的積極性,穩定現有耕地面積。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和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提高高標准農田建設標准和質量,規范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保証其他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特別是抓好大豆和油料生產,抓好生豬和“菜籃子”工程,讓全國人民吃得飽、吃得豐富、吃得健康。耕地以外,我國還有40多億畝林地、近40億畝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資源。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發展日光溫室、植物工廠和集約化畜禽養殖,推進陸基和深遠海養殖漁場建設,拓寬農業生產空間領域。

抓住重中之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沒有產業振興就不會有鄉村振興。“千萬工程”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以業為基。要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並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圍繞“土特產”做文章,打造鄉土特色品牌,加快把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發展設施農業和有機農產品,推動農產品品牌化。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推進農產品生產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協同發展。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地布局、向園區集中,在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主產區統籌規劃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園。暢通農村物流,健全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優化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休閑露營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鄉村餐飲購物、養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務,打造鄉村經濟新增長點。繼續支持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支持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

聚焦中心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讓農民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美好,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持續下降,廣大農民獲得感持續增強。然而,從絕對數來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必須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穩步增加對農民的補助補貼。挖掘產業經營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支持農民發展特色種養、手工作坊、林下經濟等家庭經營項目。強化產業發展聯農帶農的政策導向,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涉農企業扶持政策與帶動農戶增收挂鉤機制,更好帶動農民參與產業發展、分享增值收益。穩定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健全跨區域信息共享和有組織勞務輸出機制,培育壯大勞務品牌。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推廣訂單、定向、定崗培訓模式。做好大齡農民工就業扶持,在重點工程項目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鼓勵以出租、合作開發、入股經營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村資源資產,多渠道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守護民生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防止規模性返貧既是重大的經濟任務,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務,必須持續用力,思想上不能鬆懈、工作上不能鬆勁。要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壓緊壓實防止返貧工作責任。運用好大數據預警等手段,提升監測的時效性和幫扶的精准性,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堅決防止出現整村整鄉返貧現象。加快推動防止返貧監測與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互聯互通,加強跨部門信息整合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和信息孤島。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更多在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上下功夫,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根本要求,在促進脫貧地區加快發展上多想辦法,推動各類資源、幫扶措施向促進產業發展和擴大就業聚焦聚力。注重激發脫貧群眾依靠自身力量發展的志氣心氣底氣,讓勤勞致富的受激勵,防止“養懶漢”。強化產業幫扶資金項目績效管理,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讓留在當地的脫貧人口有穩定的產業支撐。穩定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推進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讓有勞動能力的脫貧人口有穩定的就業崗位。進一步優化幫扶政策,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等重點地區,進一步落實財政、金融、土地、人才、對口幫扶等傾斜性支持政策,著力改善發展條件,增強發展能力,幫助他們更多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增收致富。補齊農村社會福利短板,加強對農村老年人、兒童、“三留守”人員等特殊和困難群體的關心關愛。積極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並軌,把符合條件的對象全部納入常態化幫扶,研究建立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應該由政策兜底幫扶的脫貧人口,要逐步同通過正常幫扶有能力穩定脫貧的人口分開,實行分類管理。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