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數字城市史及其意義淺談

何一民 何永之

2024年04月22日08: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數字城市史及其意義淺談

   【治史心語】

   數字史學作為歷史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其核心在於利用計算機技術、大數據分析、網絡資源等手段來研究歷史,旨在促進歷史研究的科學化、准確化和信息化。然而,任何一種新興的研究方法和學科方向在發展過程中都可能存在爭議,數字史學也不例外。這些討論實際上反映了學界對數字技術的矛盾心態。筆者以為,數字史學面臨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方法論、技術與人文的平衡、數字化史料的使用等方面。毫無疑問,數字技術為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但技術不能也不會完全替代研究者對歷史的理解和詮釋。與其隻在方法和理論的角度來討論其利弊,不如選擇合適的領域通過具體研究來加以驗証與深化。以數字技術深化城市史研究是學界近年來比較關注的一個領域。數字城市史研究的探索表明,歷史研究需要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進行,需要有人文素養和批判性思維。推動數字史學發展不會讓數字和技術取代傳統研究,取代理論分析,反而會讓傳統史學研究更具活力和創造力。

   中國城市史是改革開放以后興起的研究領域,相比歷史學其他分支,更加具備與數字史學融合發展的條件。首先,中國古代保存了大量歷史典籍,其中有不少記載與城市發展相關,特別是地方志保存了非常豐富的城市史資料,如關於城市選址、城市的自然地理環境、空間分布、街道、經濟、文化等。晚清民國時期,隨著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城市在國家和地區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有關城市的資料更是大增。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國家統計制度、檔案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以及報刊、圖書、音頻、視頻、圖像制作出版等,海量的城市數據得以保存。這些使得中國城市史特別是新中國城市史的數字化研究具備較為扎實的史料基礎。而由於近代以來特別是新中國城市史的資料數量過於龐大且分散,如果仍以傳統的方式來收集整理資料並開展研究,不僅效率低下,且很難保証資料的全面性、系統性與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因此,深入系統開展中國數字城市史研究已十分必要。

   數字城市史是利用數字技術對城市歷史進行記錄、呈現和研究的新興史學領域。它在現有的城市史研究基礎上,結合歷史學、地理信息系統(GIS)、數據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知識和技術,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等手段對城市歷史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視化,從而為研究城市的發展變遷等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科學研究視域下的“數字化”應包含以下幾個步驟:電子化/信息化/虛擬化,數字化,結構化,多媒體化,網絡化,智能化。前面的為操作或研究手段,后面則是不同層次和維度的運用手段。首先需要將真實世界的具象信息電子化/信息化/虛擬化,轉化為機器可以讀取和識別的數據,然后對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即採用特定的數理方法將真實的數據過濾提純並抽象為相對的符號,轉變為機器交互識別的語言數據。需要注意的是,數據雖然被抽象和過濾,其真實性仍可以根據需要予以保証,但主要保留的是重要特征數據。在得到特征數據后,研究者可以對其賦予不同屬性,使其成為不同集合,完成數據的結構化。結構化的數據本身就具有明顯的特征,再經過歸納演繹或更深層次的算法分析得出規律性認識。

   與傳統城市史研究不同,數字城市史更加關注如何運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以及智能化手段來研究城市的發展變遷。數字城市史不僅關注技術層面的發展,還涉及城市的歷史演變、城市規劃、建筑風格、社會結構、經濟增長、文化發展等內容,有助於全面立體地展現城市發展軌跡與社會面相,並可通過數字技術運用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歷史參考。基於數據處理,可再經過多媒體化的手段將這些抽象的結構化數據進行具象表達,通過數據處理手段(如搭建模型和程序)完成數據的自動化處理,將數據涵蓋的時空尺度進行拓展和壓縮,實現智能化和人機交互的願景,從而可在“瞬時”完成研究結論的生成與可視化呈現。

   從史學研究發展來看,開展和加強數字城市史研究具有必要性。早在城市史興起之初,數據的廣泛應用就是一種普遍現象。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系統開展數字城市史研究有助於城市史研究方法的創新,使城市史研究更加深入精確。通過海量數據的收集處理,能夠對城市歷史進行長時段觀察,更全面地理解城市的發展過程,充分認識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長期趨勢,探尋城市發展的特點與規律。可以推動多學科交叉發展和新文科建設。數字城市史強調跨學科研究方法,不僅需要歷史學家參與,還需要計算機科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等多學科學者共同參與。系統開展數字城市史研究,還將推動數字技術在歷史學其他分支和社會科學其他領域的應用,推動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以及相關技術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有機結合。

   開展數字城市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可以為當代城市規劃和城市治理提供歷史智慧。當前,中國城市化正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對城市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可以科學地總結城市發展的經驗教訓,為城市規劃和發展以及解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發展挑戰提供咨詢參考和歷史啟示。二是有助於城市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開展數字城市史研究,有助於更加全面地記錄和保存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保存歷史文化遺產相關信息,對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歷史記憶具有重要價值。此外,開展數字城市史研究可以為公眾提供新的學習和體驗歷史的方式,通過數字化平台建設、虛擬展覽、互動體驗等形式為公眾了解城市歷史提供豐富資源,推動城市歷史知識廣泛傳播,甚至帶動歷史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促進歷史文化與旅游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目前,開展數字城市史研究還處在探索階段,任重道遠,應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做好基礎性工作。

   首先,進行城市史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數字城市史研究的首要工作是搜集整理城市歷史資料,包括歷史典籍、地方志、政府檔案、城市規劃文件、城市統計年鑒、歷史地圖、老照片、新聞報道、口述歷史、研究著述等。需要全面開展傳統史料的掃描或錄入、口述史的錄音轉化、古地圖與老照片的掃描、方志等文獻的錄入和轉換等,通過多種手段將相關史料信息錄入計算機和其他數據系統,最終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呈現、研究和傳播。

   其次,開展數字城市史研究的另一項基礎性工作是建設數據庫。對歷史資料進行信息化處理后,還需要對相關信息進行分類處理,利用特定程序建立計算機可以讀取處理的數據庫。比如地理信息系統(GIS)可以融合和處理文本、矢量、柵格等多元數據,構建數據庫並進行地理空間模型分析。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能夠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從數量龐大的傳統地圖提取地圖數據。還可以基於機器學習語義識別地方志、文獻中的空間意象或重要事件進行析出,並統計其頻率、頻度等特征。對於老照片,可以通過圖像識別算法來識別分析其中的特定要素,如某種風格的建筑等。對於口述史,可以利用計算機算法和AI進行自動轉錄、切割和析出,甚至可以加入一定的算法來對口述史信息進行判別和比較。

   最后,利用大數據和跨學科方法開展城市史研究。作為一個新興領域,數字城市史仍需要証明自己能夠為城市史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而不僅是技術的應用,也就是說,數字化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具體研究中必須以現實關懷或理論關懷來設置選題,達到歷史研究的目的。比如,通過大數據分析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歷史過程,包括城市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設、住房政策等﹔運用數字人文方法,如文本挖掘、網絡分析等研究城市發展的不同模式和趨勢。在此過程中,全方位推進跨學科合作,促進城市史與規劃學、建筑學、地理學、計算機科學等深度合作,共同推進數字城市史研究發展和學科建設。此外,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重現歷史場景,提供沉浸式的歷史體驗,通過網絡平台、博物館展覽等方式普及中國城市歷史知識,提高公眾對城市歷史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意識﹔與城市規劃和管理部門開展合作,推動數字城市史研究成果在當代城市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發揮作用。

   (作者:何一民、何永之,分別系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西南民族大學建筑學院講師)

(責編:萬鵬、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