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時評】精准發力持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裴曉濤

2024年04月22日08:0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時評】精准發力持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光明時評】

   2023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14%,比2022年提高了1.21個百分點。日前,中國科協發布第十三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結果顯示,我國全民科學素質呈提速增長趨勢,科學素質水平不平衡情況明顯緩解。東、中、西部地區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差距首次縮小﹔女性科學素質持續快速提升,性別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村居民科學素質增速高於城鎮,城鄉不平衡情況進一步緩解。

   我國人口規模大,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基礎弱、底子薄。201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3.27%,經過十多年努力,公民科學素養水平持續增長,實現了從較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的巨大跨越,2020年達到10.56%,2023年進一步攀升至14.14%,成績的取得實屬不易。有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超過10%時,就意味著具有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人力資源基礎。全民科學素養的持續提升,無疑為我們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速邁向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了重要支撐。

   近年來,我國堅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出台《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等綱領性文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大科普工作格局。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進一步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在青少年心中種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種子,成為深入推進教育改革的時代課題。“天宮課堂”航天員接力開課,刷新中國科普新“高度”﹔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成為科普新陣地,科普形式更加多元、豐富。

   不過,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總體20%至30%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相比,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這要求我們不斷完善大科普工作格局、創新科普內容和方式、提升科普實效,持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培養更多高素質科技人才、支撐和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持續培厚沃土、夯實根基。

   當下,電視和互聯網仍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兩大主要渠道,尤其是互聯網作為公民獲取科技信息首要渠道的地位進一步得到強化。近年來,短視頻的發展極大降低了科普門檻,深入淺出的原理闡釋、妙趣橫生的“腦洞創意”,讓高深的科學知識趨向“輕量化”。持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進一步創新科普內容和方式,可以充分發揮短視頻等網絡新媒體速度快、互動性強、覆蓋面廣等優勢,從受眾的視角出發,提供更多科學、權威、有用、有趣的科普內容。

   持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要精准發力,抓住重點人群。青少年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關鍵時期。從娃娃抓起,強化對廣大青少年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一項基礎工程。當下,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已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實現這一目標,要求進一步整合校內外資源,銜接學校主陣地和社會大課堂,為中小學生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科學教育。去年,教育部推出“國優計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培養任務,重點培養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正是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強化科學教育的重要舉措。

   此外,還要特別關注農村居民和老年人等人群,這是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的薄弱環節。本次調查涉及的60∼69歲人群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4.45%,與2022年相比增長了0.03個百分點,仍處於較低水平,說明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仍較慢。當農村居民和老年人雙重身份疊加,提高其科學素質所面臨的挑戰也將更大。對此,要不斷吸納社會力量、加大科普資源供給,融合線上線下,推進老年人科普資源普惠共享。以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提升為重點,充分利用“科技下鄉”“科學進基層”“農民進學堂”等活動,推動科技資源下沉,幫助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更好適應和融入數字社會發展。通過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合理用藥等知識,不斷提升其健康素養。這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數的必然要求。

   (作者:裴曉濤,系鄭州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編:萬鵬、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