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論壇】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王嘉玨 樂為

2024年04月19日08:1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論壇】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光明論壇】

今年年初,量子科技產業研究院在安徽合肥揭牌亮相,搭建了科技成果向實用性、工程性轉化的重要平台,為推動量子科技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復旦大學相輝研究院構建創新管理平台,推行柔化管理方式,堅持“5至10年不考核”“10年以上長周期服務”,為科研人員自由探索、勇攀高峰強化政策保障﹔遼寧沈陽以機器人產業為抓手,發揮企業、研究院所協同共建優勢,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讓科研之花璀璨綻放、產業之果挂滿枝頭。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各地都在出實招。科技成果隻有轉化為能夠運用到一線的實用性技術,才能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釋放出驅動創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促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健康成長,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與方式變得日趨多元。如何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是一道重要命題。從現實來看,需要社會各主體協同發力,聚焦創新供給、制度規范、政策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難點卡點,進一步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推動科技創新由“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有效增量”。

企業是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主體,是貫通科技與市場的重要橋梁紐帶。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火熱的生產線和實踐場景,科研工作才不再“高冷”,科技成果才能落到實處,相應的管理制度、鼓勵機制也會不斷涌現。在湖北武漢“中國光谷”,電子信息、生物健康、人工智能等產業不斷集聚,當地以“揭榜挂帥”“創新積分”等政策激勵和引導企業勇於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當前,面對“人工智能+”發展機遇,應大力支持和培養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較強的創新型企業,加快推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發展,為實現原創性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注入強勁動能。即使在傳統領域,以企業的需求倒逼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堅持產學研深度融合,重點在於高效統籌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實現創新鏈各關鍵環節有效協同。山東科技大學組建數十支研究生工程師小隊,把教學點搬進生產線,依托“雙導師”育人體系,開設多門校企聯合課程,探索企業出題、學生解題的育人模式,有的放矢開展科研攻關,讓成果在市場中落地生根。鼓勵校企加強協同創新,促進產學研深度融通,實現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研發有效對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產學研融合的成效是有成績可查、有標准可依的,其最終的評判標准就是研發出的成果企業接受不接受、願意不願意採用,最終是否可以給企業帶來真正的效益和實惠。

教育是基礎,科技是動力,人才是主體,這三者能否有效融合發展,直接關系到科技成果的轉化效果。實踐中,有諸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可供借鑒。航天科技集團在月球探測、北斗導航等一些重大工程中鍛煉培養人才,通過“騰位子、壓擔子、扶上馬、送一程”等方式讓青年科技人才嶄露頭角,並在崗位體系、發展路徑等方面引導人才成長。制度有了,舞台大了,科技人員就能夠大展身手,而對人才與成果的評價也會更明晰、更直接、更准確。近年來,破“四唯”、為科研人員“減負”等舉措密集落地,廣大科研人員被賦予更多人財物支配權和學術自主權,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創新創造活力。未來,還需繼續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協同育人平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以及科技評價體系,進一步暢通教育、科技、人才之間的良性循環,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作者:王嘉玨、樂為,分別系中國計量大學“一帶一路”區域與標准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中國計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

(責編:黃瑾、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