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推動中部地區在全國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秦尊文

2024年04月18日08:2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推動中部地區在全國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智庫者說】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不久前召開的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強調,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一系列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加強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的銜接,更好融入和支撐新發展格局”。在更高起點上扎實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必須把中部地區放到整個國家版圖中、放到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來定位思考,充分利用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科技優勢、市場優勢、產業基礎、生態本底等有利條件,按照中央“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的總體要求,堅持全國“一盤棋”思維,加強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的銜接,在全國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從與各區域發展戰略的關系來看,中部地區需要深化與各戰略之間的銜接,加快形成協同融通發展新局面。首先是與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銜接。中部地區處於“江河戰略”的中游關鍵地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被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范圍,山西、河南被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范圍,應推動區域內部加強合作,共同落實好國家“江河戰略”。特別是河南省,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可以通過主動參與漢江生態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積極溝通兩大流域,發揮獨特的連接作用。其次是加強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深度對接。河南、山西與京津冀都市圈接壤,安徽納入長三角地區,湖南、江西與粵港澳大灣區相連。中部地區向北連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東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向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以通過承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沿海三大增長極的科技、產業、資金等溢出,提升中部地區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形成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與區域重大戰略的聯動,取得集成效應。

從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關系來看,中部地區必須以自身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等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更好支撐和服務。首先是聯手打造中部強大市場。發揮中部地區的國內市場樞紐優勢,以本土市場消費扶持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鏈創新。將國內需求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把更多面向國際循環的供給體系調整為面向內需的供給體系,對事關國家發展安全的短板產品實施國產化應用和國產替代,夯實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其次是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建設。構建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商貿物流通道。積極推動中部地區的中歐班列發展,構建以鄭州、武漢、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為樞紐節點,連通中亞、俄羅斯和歐洲的鐵路貨運大通道。打造“萬裡茶道經濟帶”,提升北向通道。拓展中部聯通東盟的陸路“物流直通車”,注重發揮懷化國際集裝箱集結點作用,開辟南向新通道。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積極推動武漢、宜昌、荊州、岳陽、黃石、九江等城市港口資源整合,暢通陸水聯運通道,提升長江黃金水道的運輸功能並融入海上絲綢之路。發揮鄭州、鄂州機場“空中出海口”作用,打造“空中絲綢之路”。同時,抓好湖北、河南、湖南、安徽等自貿試驗區建設。在自貿試驗區內積極探索有利於促進公平競爭、激發市場活力的體制機制,積極融入和更好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從全國各區域產業布局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層面來看,中部六省則要齊心協力,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導向,為我國糧食和能源安全、重要原材料安全、經濟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供更穩健的支撐和可持續的保障。比如,發揮湖北、湖南、河南等省農業科技優勢,穩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和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發揮山西、河南、江西、安徽等省產業基礎和科技優勢,不斷提速中部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發揮武漢、合肥、長沙、鄭州、太原、南昌等中心城市科創資源優勢,在長江通道建設中國(武漢)光谷、中國(合肥)聲谷,在京廣通道建設鄭州電子信息、長株潭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在京九通道建設南昌、吉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阜陽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在二廣通道建設太原特鋼材料、洛陽裝備制造、襄陽新能源汽車、常德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面向實現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需要,做大做強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生物醫學、航空航天及北斗應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量子科技、人形機器人、未來顯示、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發展。

(作者:秦尊文,系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智庫聯盟秘書長)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