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中部地區崛起”20年:更高起點上 如何更進一步

河南省高校智庫聯盟課題組

2024年04月18日08:2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部地區崛起”20年:更高起點上 如何更進一步

【研究報告】

今年是黨中央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20周年。20年來,中部地區各領域各方面實現全面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中部地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4年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強調“在更高起點上扎實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為中部地區崛起如何更進一步、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中部地區崛起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的歷史軌跡

我國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2003年提出東北振興,一系列重大舉措對區域協調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當時,東部沿海率先開放並“遙遙領先”,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等戰略也推進得如火如荼。在全國區域戰略的拼圖中,唯獨缺了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這六個省。這讓中部地區一度陷入全國經濟增長的“盆地”。2001—2003年,中部六省GDP年均增速分別低於東部、西部地區1.8、0.4個百分點。從人均GDP看,中部六省從全國平均水平的88%(1980年),持續下降到1990年的83%、2003年的75%。為此,黨中央適時提出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有其歷史的邏輯和必然性。

2004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下發,要求將中部地區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即“三基地、一樞紐”)。2007年,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辦公室在國家發改委正式挂牌。2008年,國務院批復國家發改委牽頭建立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2009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出台,圍繞“三基地、一樞紐”等方面,提出了促進中部崛起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隨后,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山西省設立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等一系列建設規劃得以批復,中部地區崛起快速落地。2012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新形勢下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要推動重點地區加快發展、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全方位擴大開放等新要求。2016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發布,對中部地區的發展定位,在偏重傳統產業的“三基地、一樞紐”基礎上,提出了“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的建設目標(即“一中心、四區”)。一系列整體規劃、實施意見和后續具體舉措的出台,標志著中部地區崛起進入更具操作性的實質性推進階段。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昌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提出“要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乘勢而上,扎實工作,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再上新台階”。這一階段更加強調中部地區崛起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中部地區要“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著力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中部,著力推動內陸高水平開放,著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著力改革完善體制機制”,並圍繞2025年和2035年主要目標作出部署。中部地區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動能不斷增強,產業基礎明顯改善,中部地區崛起不斷邁出新步伐。

中部地區崛起取得的成就及面臨的短板

近年來,中部地區崛起在相關領域取得顯著成就,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中部地區發展站到了更高起點上。

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穩步推進。中部省份按照國家規劃,大力推進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建設,中部中國重要糧倉的地位更加穩固。2023年中部6省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9.2%。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有5個在中部。河南小麥產量超過全國總量的1/4。中部地區也成為全國重要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

中部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不斷提速。中部省份把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擺在重中之重位置,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重視原材料科學利用和價值提升,推動基礎材料產業換新,提高特色材料市場競爭力。“十三五”期間,山西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煤炭先進產能佔比達到68%。江西重稀土礦約佔全國2/3,已成為我國乃至全球重要的有色、稀土資源基地。

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破繭化蝶。中部地區加快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佔全國比重分別達27.3%和17.8%。高新技術企業8.25萬家,佔全國總數約40萬家的21%。2023年,安徽汽車產量249.1萬輛、增長48.1%,新能源汽車產量86.8萬輛、增長60.5%。鄭州中鐵裝備盾構機產銷量連續六年全球第一。

綜合交通樞紐優勢和地位得到加強。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貫北,具有建設綜合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加快構建,各種運輸方式一體化融合發展。河南率先在全國建成米字形高鐵網。江西成為全國首個所有設區市通時速350公裡高鐵的省份。湖南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省內兩小時高鐵通勤圈基本形成。亞洲最大的專業貨運機場湖北鄂州花湖機場全面運行。安徽江淮運河全線通航,雙通道達海、兩運河入江、河江海聯運新格局正在形成。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扎實推進。中部省份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產業配套等設施提級擴能,中部“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的定位和作用正在實現。2022年,中部六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歷史性突破60%大關。山西“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新型城鎮化格局加快形成。

綠色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突破。中部省份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和穩定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十三五”期間,長江、黃河、淮河和洞庭湖、鄱陽湖等大江大河治理取得積極進展。江西國家森林城市、園林城市實現設區市全覆蓋。山西地表水國考斷面全部退出劣V類,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

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基本成型。中部省份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發展戰略,有力支撐全國新一輪全方位開發開放,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空間由沿海向內陸地區拓展,加快形成東中西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新局面。中非經貿博覽會落戶湖南,海關機構實現市州全覆蓋,湖南進出口年均增幅全國第一。河南空中、網上等“四條絲綢之路”聯通世界,自創區、自貿區等“五區聯動”能級提升,鄭州機場客貨運吞吐量躍居中部地區“雙第一”。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中部地區崛起特別是高質量發展還存在弱項短板。比如,經濟佔比下降。數據顯示,2003、2013、2023年三個節點,中部六省GDP佔全國比重分別為22.57%、21.67%、21.41%,呈減少趨勢。河南作為中部第一經濟大省,經濟增速已經連續四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又如,研發投入總體不足。2022年中部六省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佔GDP的比重,除安徽外其他五省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再如,城鎮化水平明顯滯后。2022年,中部六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7%,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55個百分點。總體來看,中部地區仍存在戰略定位不清晰、比較優勢不聚焦、差異化發展意識不強,以及要素流動不暢、樞紐作用發揮不夠、戰略謀劃不足等問題。

如何在更高起點上進一步推動中部地區崛起

中部地區的區位、資源、環境稟賦得天獨厚,后發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更高起點”,不僅表明任務更重,要求更高﹔還意味著,今日之“崛起”,要有更加敏銳的“當下”意識,有更強烈的時代性、更多元的內涵。

加強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的銜接,更好融入和支撐新發展格局。在更高起點上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一定要把中部放到整個國家版圖中定位思考。為此,中部各省應在更高起點上對自身的產業優勢、生態基礎、比較優勢等進行再梳理再聚焦,提升區域協同水平。一方面,努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如中部地區聯合建設國家戰略腹地核心承載區﹔規劃建設京廣先進制造業走廊,推進制造業高端要素優化配置﹔探索長江經濟帶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合作新機制,打造中部地區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示范區。另一方面,推動產業有序轉移承接。中部地區應創新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產業合作機制,聚焦本地產業優勢與科研條件,探索共建科創帶、產業帶以及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產業飛地等,積極承接東部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研發中心向中部地區轉移。

結合中部地區實際,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必須持續著力構建富有地方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提升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競爭優勢,積極打造新興氫能、新材料、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突出未來產業破冰攻關,依托創新聯合體,實施一批重大創新項目,培育形成若干未來產業的新增長極。

持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開放高地。圍繞制度性開放、擴大經貿人文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創新鏈、拓寬開放通道等方面,持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開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行動、功能區提質行動,在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與全球領先的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吸引國際創新資源和項目落地,加快融入全球創新鏈。發揮區位交通優勢,主動對接新亞歐大陸橋、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強公路、鐵路、港口和機場的建設和升級,提升“鐵公水空”多式聯運發展水平,更好發揮“貫通東西、連接南北”作用。

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進,努力提升糧食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基礎,保障糧、棉、油、糖、肉、奶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耕地數量保護和質量提升。加強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業機械研發應用,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方式,建設智慧農業。進一步提升煤炭、稀土等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增強煤炭等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注重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多能互補、深度融合。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政策體系,促進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健全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機制,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和鄉鎮服務農民功能,增加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服務供給。發展縣域經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完善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態環境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協同治理,加快補齊城鎮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大力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減碳科技創新行動,做強綠色制造業和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河南省高校智庫聯盟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喻新安、高昕、喻曉雯、魏征、蔣睿,均系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人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