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時評】建設更加宜居智慧的韌性城市

鄭琛 黃楨煒

2024年04月16日08:1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時評】建設更加宜居智慧的韌性城市

【光明時評】

近日,據媒體報道,《北京市韌性城市空間專項規劃(2022年—2035年)》已獲市政府批復。該規劃提出,完善城市開敞空間系統,依托城市公園環、郊野公園環、環首都森林濕地公園環和重要的生命線環廊,構建三條韌性支撐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新路。生動雋永的建設圖景,正勾勒出新時代宜業、宜居、宜樂、宜游城市遠景。

韌性城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全新范式,是“十四五”規劃的明確要求。建好韌性城市,體現出城市管理者對城市建設新要求和新標准的認知升級。在傳統工業文明的建設思路下,城市建設的集中化、大型化、中心控制模式讓城市產生了系統性脆弱。韌性城市就是要具備在逆變環境中承受、適應和迅速恢復的能力,強調城市適應不確定性的能力。

一方面,以韌性城市建設為抓手,重新整合城市在基礎設施之上的復雜功能,貫通各領域分工網絡,進一步提升我國城市化發展水平。如廣州市天河區聚焦市容、環衛、燃氣等民生問題,用足“繡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南京市消防部門與街道、社區、物業一起,著力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多方聯動助力,堅決打好消防安全隱患整治攻堅戰、持久戰。另一方面,高質量的城市化發展必然會賦能社會生態系統,為國家多個領域安全能力提升帶來新動能。如北京構建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的韌性城市空間分區,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統籌生態網絡、防災網絡和生命線系統,完善城市開敞空間與區域性防災設施,構建“三環八廊多支點”的市域韌性城市支撐體系。

確立科學的、有針對性的韌性城市評估指標體系框架,從城市發展核心功能出發,分級分類對各個子系統可能面臨的風險和挑戰進行全要素監測、識別和評估,對城市空間布局、能源供應、產業布局、物資供應、社會動員等方面提出整體性解決方案,才能明確各個城市系統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在此基礎上,通過一攬子政策工具,不斷迭代升級韌性城市的建設方案,從城市局部功能的單點強化逐步走向城市系統整體韌性水平的全面提升。如合肥市去年已經在137座橋梁和超過7000公裡的城市管網上布置了8萬多套傳感設備,能夠對2.5萬個城市高風險點進行全天候實時監測。

新技術對韌性城市的建設和塑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上海,借助各種智能物聯設備,大量窨井蓋、消防栓的實時狀況信息能夠被及時掌握,高架、隧道等基礎設施的裂縫、結構變化也能被秒級洞察。上海聯通對上海化工區的危險源區域進行航拍建模,為危險源管理提供數字化基礎底座。上海機場集團在數字領域復制了“孿生機場”,形成與現實完全匹配融合的智慧機場。智慧城市技術的廣泛應用有助於提升城市韌性建設的效率和回應性,韌性城市理念的規劃落實也促進了智慧城市系統的優化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智慧城市建設對加強基礎設施韌性具有積極作用,但在能源創新、社會心態、組織韌性加強等方面需要補充機制。此外,信息技術對城市系統的適應性改造有可能帶來一定的技術風險。總的來說,韌性城市建設是融合常態管理與應急響應的統一體,是形成治理閉環的必要部署。

“中國號”巨輪行穩致遠的關鍵就在於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韌性城市建設為抓手,形成安全發展新范式,才能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最終目標就是要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新路,讓越來越多的城市奏響宜業、宜居、宜樂、宜游“幸福曲”,讓人民城市為人民。

(作者:鄭琛 黃楨煒,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委黨校講師)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