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時評】全力加強耕地保護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王忠寶

2024年04月16日08:1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時評】全力加強耕地保護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光明時評】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好景在春耕。眼下,從南到北,各地春耕春管正科學有序推進。在山東濰坊青州市的高標准農田裡,農技人員深入一線開展農業生產技術指導。在河北石家庄欒城區的中國科學院欒城農業生態系統試驗站,科研人員通過大數據監測、田間地頭實地勘測等多種方式,加強苗情長勢、土壤墒情等分析。在貴州開陽縣宅吉鄉堰塘村,搭載北斗系統的高性能播種機正在作業,高效率實現精准種植和植保。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近日,國務院印發《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實現新增糧食產能千億斤以上,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嚴格保護耕地的基礎上,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5億畝左右、谷物面積14.5億畝左右,糧食單產水平達到每畝420公斤左右。該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將為我們進一步提升糧食產能、有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牽引。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202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並將“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作為落實該制度的重要舉措之一。

守牢耕地紅線,確保良田糧用。耕地數量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必須大力落實“藏糧於地”戰略,確保良田糧用。要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手中,關鍵在於嚴格落實18億畝耕地紅線。各地各部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堅持“以補定佔”,積極落實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明確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嚴厲打擊耕地非農化現象。積極開發利用各類非傳統耕地資源,加強科技研發和生態投資,探索有效發展模式,突破我國傳統耕地稀缺的自然條件限制。與此同時,多方聯動努力降低農戶種糧成本,增加農戶種糧收益,激發農民保護耕地內生動力。

多措並舉,全力提升耕地質量。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制定實施一系列扎實有力的政策舉措,推動耕地質量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准農田,穩定保障了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較2014年提升0.35個等級,耕地質量總體進入了持續改善、穩中有升的階段。但也要看到,我國耕地質量“先天不足”“后天欠賬”的問題仍很突出,耕地質量建設仍不容掉以輕心。為此,必須不折不扣將各項部署落到實處,持續推進構建耕地質量監測評價制度,加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有序推進耕地治理等。

踐行綠色生態理念,強化耕地生態功能。當前,農藥、化肥和農膜污染是主要的農業面源污染源,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耕地生態水平。近年來,在一系列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的支持下,農藥使用量、農用化肥施用量和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都呈現出大幅下降的趨勢,農業面源污染情況持續改善。除了糧食生產,耕地對於氣候調節、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乃至區域生態系統維護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推動耕地高質量保護,提升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題中應有之義。在廣東,各地高標准農田建設全面踐行綠色生態理念,積極探索生態溝渠建設,成功打造了一批生態好、土地沃、產品優、農民富的綠色農田樣板。在浙江嘉興,全力打造的生態高標准農田應用“稻田+生態溝渠+水塘(河浜)”“稻田+生態溝渠+生態塘”等治理模式,不僅有效實現了稻田主要面源污染物的減少,還助力了鄉村游等生態產業發展。治一方農田,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園,樂見更多耕地保護新路和創新探索。

(作者:王忠寶,系遼寧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