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思想縱橫)

孫學濤

2024年04月02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兵馬俑前游客如織、長城腳下人頭攢動……今年春節假期,很多人選擇去博物館、歷史古跡參觀游覽,體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徜徉在祖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中,與千百年前的“我們”心靈交匯,作為中國人的自信與自豪不禁油然而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萬代”“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先民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豐厚滋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要以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高度自覺,把老祖宗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從敦煌研究院到三星堆博物館,從殷墟遺址到浙東運河文化園,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進行一系列考察調研,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充分展現了我們黨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注入強大思想動力。

文脈傳承,於斯為盛。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保護狀況持續改善。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長城、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有序推進﹔中國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等等。新時代以來,我們從保護、管理、監測和研究等方面,強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建設,讓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遺產走出庫房、走上展線、走向群眾,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了解歷史、汲取知識、欣賞藝術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說,“活”起來的歷史文化遺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全社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顯著提升,傳承中華文明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

歷史文化遺產蘊含寶貴精神財富,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資源,其中許多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歷史和實踐充分表明,越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就越能在更高層次禮敬中華文明、延續文化基因。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再上新台階,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創新保護傳承利用方式,既堅守保護底線,又統籌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經濟發展、旅游開發。要深挖歷史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推進活化利用、堅持以用促保,將歷史文化遺產價值轉化為綜合效益,充分發揮其在教育群眾、發展經濟和改善人居環境等方面的作用,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科技進步融合起來,從而不斷延長歷史文化遺產的“生命線”,促進歷史文化遺產價值充分實現與共享。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2日 09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