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堅持人民性、時代性、科學性

推動新時代中國史學高質量發展(學苑論衡)

王 廣

2024年04月01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指出:“希望我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繼承優良傳統,整合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著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動相關歷史學科融合發展,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推動新時代中國史學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繁榮發展新時代中國史學,要矢志不渝堅持人民立場、回應時代關切、恪守科學原則,使新時代中國史學彰顯出深厚的人民性、強烈的時代性、鮮明的科學性。

堅持人民立場,解決好歷史研究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進步的真正英雄。隻有始終心系人民、服務人民,才能形成經得起時代、人民和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人民改造自然和社會的豐富實踐,為歷史研究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從滿天星斗的文明爝火到恢弘燦爛的古代文明,從走出文明蒙塵的近代屈辱到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都是人民胼手胝足接續奮斗的結果。一部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人民的創造光彩奪目,人民的奮斗氣壯山河,人民的歷史壯麗輝煌。推動新時代中國史學高質量發展,需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厚植人民情懷,把人民的奮斗呈諸筆端、載入史冊。比如,當前正在大力推進和拓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中國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歷史研究工作者需要俯下身去,從人民群眾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洪流中、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火熱實踐中汲取營養、拓寬思路、發現題目,為人民述史立傳、為人民謳歌書寫,真正做到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裡。惟其如此,才能生動展現中國人民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主體地位、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的偉大貢獻。

回應時代關切,用新研究回答新問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術。縱覽古今中外,優秀的學術成果無不是回應時代問題的產物。每個時代所面臨的迫切問題,構成學術進步的重要推動力。與時俱進、與世偕行,是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也是發展新時代中國史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應當大有作為、也可以大有作為的時代。新時代的歷史研究工作者,要緊扣時代脈搏,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時代的發展永不停頓,時代所提出的問題日新月異。對歷史研究工作者來說,必須運用大歷史觀,站在宏闊的時空維度,將歷史看成一個整體的有機發展過程,對歷史進行長時段、寬視野、多角度的考察和認知,用蘊含歷史智慧、符合歷史規律的新成果不斷回答時代之問。

恪守科學原則,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科學性是歷史研究的根本屬性,背離了科學性,歷史研究就喪失了存在的價值。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歷史研究工作者正是秉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基本原則,鉤沉歷史資料、呈現歷史事實、發現歷史規律,為推動中國史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面向未來,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必須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科學方法,做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科學統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汲取古今中外史學理論與方法的精華,做好史料考証和歷史研究。要以高度的理論自信和學術自覺,開辟新領域、提出新見解、形成新話語,讓中國史學的學科體系得到更為科學的布局、學術體系得到更為合理的建構、話語體系得到更為有效的凝練,推動建構中國自主的歷史學知識體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1日 09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