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駁“中國改革停滯倒退論”

經濟日報評論員

2024年03月29日08:26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駁“中國改革停滯倒退論”

  最近,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並強調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建立高標准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新一輪改革大潮奔涌而來。當此之時,卻出現持有中國改革“停滯”甚至“倒退”的觀點,反映出一些人對中國改革的復雜性、曲折性理解不夠,對我們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信心、勇氣毅力認識不足。

  其一,有人看到一些領域的改革速度慢了、步子小了,就認為改革放緩甚至停滯了。沒有認識到,改革已突進攻堅期和深水區,各領域改革的速度和進度必然會有所不同。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各領域改革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剩下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惟其艱難,方顯勇毅。難在利益增進和利益調整並存,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勇在頂住阻力、接續推進,每一步都需花更大氣力、用更高智慧、付更多代價﹔難在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增強,牽一發必然動全身,勇在堅持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改革有機聯系、相互交融、密切配合﹔難在制度建設分量更重,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勇在將改革成果制度化,進而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難在風險挑戰越大越要方向准、步子穩,把握時、度、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勇在對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推進方式統籌考慮決策,將風險降到最低,不犯顛覆性錯誤。

  10多年來,正是由於我們正視困難、無懼挑戰,不斷探索總結改革方法論,以“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闖關奪隘,才取得了新時代的偉大變革,許多領域實現了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其二,有人看到“石破天驚”的重大變革少了,就判斷推進改革的力度減弱了。沒有認識到,許多改革尤其是重點領域改革處於深化細化的緊要關頭,更需要不那麼顯山露水的“穿石本領”“繡花功夫”。

  改革開放之初,姓“公”還是姓“私”、姓“社”還是姓“資”、農村還是城市、計劃還是市場……每一場討論、每一項改革都能引發從頭腦到行動的強烈沖擊。進入新時代,改革已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大破大立的空間明顯收窄,改革領域高度耦合,“單兵突進”難有成效,必須通過全面系統的改革,形成各領域改革的聯動集成,實現總體效應。總希望聽見“大響動”,這種期待既不現實,也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當務之急,是讓已經確定的改革舉措穩扎穩打、任務落地生根。這就要求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推動改革從粗針大線轉向細針密縷,消除懶改、慢改、假改、不會改、改不到位的現象,精准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算大賬、算總賬,讓改革的總體效能充分顯現。

  改革需要一步一步推進、一步一步突破,才能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推動經濟社會以堅實的腳步不斷向前。從提出改革開放開始,中國就走了一條從實際出發的漸進改革之路,從小崗村土地承包經營的探索,到沿海經濟特區的試驗,從“摸著石頭過河”的初期改革策略,到確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都遵循先易后難的務實路線,謀求由點及面的穩步推進。中國改革實踐邏輯的成功,已經得到了歷史的充分証明。

  其三,有人看到一些政策措施出現調整,就疑慮改革徘徊甚至要走回頭路。沒有認識到,“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難以避免會走彎路,也必然要總結經驗、及時糾偏修正。

  改革本身就是探索、是創新,從來都是磕磕碰碰、迂回曲折,沒有現成的路可走,也不存在所謂的“完美方案”,必須在“試錯—糾錯—再試錯—再調整”中前進。進一步看,改革的重點、路徑、任務都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當年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如今就可能成為改革對象。改革越往縱深發展,內外部情況就越復雜,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新出現的問題、一般性矛盾和深層次矛盾、尚未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交織疊加,必須建立起更為有效的容錯糾錯機制。甚至發展中還可能出現一些超預期的“黑天鵝”,對此既沒有實踐經驗,又缺乏理論共識,需要邊走邊看、邊改邊調,逐步完善提升。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會一勞永逸。對於一項時刻更新的宏大事業,動態調整是常態,對此應有充分准備。我們常說,中國在短短幾十年內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走過的歷史進程,取得了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的豐碩成果,同時這一進程中產生的矛盾和問題我們都會遇到,而且會更為集中、更加尖銳。及時用改革的辦法調整、以發展的辦法解決,正是我們決心“將改革進行到底”的要義所在。

  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一輪輪改革如潮涌般向前推進,中國進入了新的“改革時間”。早在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就作出重要論斷:“事實証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階段,涉及15個領域、330多項較大的改革舉措,直指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利益固化藩籬,國際社會稱之為當今世界“最具雄心的改革計劃”。到2020年底,各方面共推出2485個改革方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目標任務總體如期完成。我們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制度優勢,一整套更加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快構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堅持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肩負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重大任務,今年又是一個重要的改革年份,有賴於我們科學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排除干擾、統一思想、奮楫勇進。既要及時廓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看法,也要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集中力量解決高質量發展急需、群眾急難愁盼的突出問題。以鍥而不舍的篤行、闖關奪隘的勇毅,懷著“改革永遠在路上”的共識、“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定,錨定方向深化改革,將海內外對中國改革的關注和期待化為研究改革、推進改革的動力,我們必將創造奇跡之后的新奇跡、輝煌之后的新輝煌,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

(責編:黃瑾、萬鵬)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