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通過優化新質生產力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張可雲

2024年03月26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通過優化新質生產力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與關鍵支撐,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優化新質生產力布局,可以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區域共同富裕提供新動能、新路徑。

新質生產力的布局指向與區位條件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產業以及由勞動者和生產資料耦合而成的生產力存在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生產力布局指向與區位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傳統產業與生產力主要有原料地指向、消費地指向、勞動力指向與資本指向等類型。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創新,其布局無疑是技術指向的。

布局新質生產力的地區需要具備一些區位條件,主要包括:第一,人才集聚與科技力量強。培養或吸引高素質人才、不斷提高科技水平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第二,教育水平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與綜合素質普遍較高。教育不僅是傳授一般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培養創新思維和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第三,協作配套條件完備,生活環境優良。在社會分工十分發達的當代,創新活動離不開相關企業與科研機構的配合。創新主體往往需要將精力集中於主業,因而需要協作企業與科研機構的支持。同時,要能夠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並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第四,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發達,信息靈通。在技術日新月異、新產業層出不窮的當代,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良好的通達條件與快速、便捷的信息傳輸渠道。第五,民眾、企業與政府大力支持創新活動。創新活動的展開要有良好的社會氛圍,區域組織、地方政府、企業與社會團體均要具備研發投資的熱情、意願與能力。

並不是所有地區都具備上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條件,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遍地開花、一哄而上、同質化競爭。“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

新質生產力及其凝結而成的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主要布局在東部發達地區與其他地區的中心城市。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會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帶來新機遇,也會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出新挑戰。

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帶來的新機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發展新質生產力會提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層次。在發達地區有選擇地發展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佔領全球技術與產業發展制高點、提升全球發展引領力的必然要求。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會增強發達的城市地區的輻射能力,從而產生更大的帶動作用,並在不斷壯大發達地區實力的同時為中央政府調控區域發展提供更多資源。其次,發展新質生產力會拓展區域合作領域並提高區域合作的成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距離的阻隔,將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區位條件的區域聯接起來,促進經濟一體化。例如,東數西算工程將東部地區大量的算力需求引導到西部地區,使數據要素跨區域流動,優化了數據中心布局,促進了東西部合作共贏。最后,發展新質生產力會為振興老工業基地注入新的活力。老工業基地老化的關鍵原因之一是“內部缺新”,即隨著時間推移老工業基地的產業與技術會形成路徑依賴並導致區域內部缺少適應新技術和新產業發展潮流的意願與能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於根治老工業基地“內部缺新”的痼疾,重建其地區比較優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會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帶來新挑戰。新質生產力主要布局於創新能力強、經濟發展水平高的發達地區,特別是中心城市,而欠發達地區一般不具備全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條件。科教水平、人才存量、創新能力、數字技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區域新質生產力差距比區域發展水平差距更大,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增添新的困難。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規劃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布局時必然要面對這一新挑戰。如何既發展新質生產力又不擴大區域差距,通過優化新質生產力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亟須回答的重要現實問題。

統籌安排優化新質生產力布局的相關舉措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區域間發展水平的相對、動態平衡。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提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層次提供了新機遇,但也可能增大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程度。因此,必須統籌相關的政策舉措,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契機,做好優化新質生產力布局的頂層設計。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各界已形成高度共識。正因如此,應警惕並預防熱情沖動下的一哄而上與重復建設,引導地方因地制宜有序發展新質生產力,暢通新質生產力在地區間的流動,避免地區間新質生產力重復建設以及由此產生的區域沖突。在有序引導發達地區追蹤或引領全球技術創新潮流的同時,重點支持欠發達地區與老工業基地的新質生產力培育。

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契機,優化科技與教育資源的空間分布。科技與教育是形成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但我國目前科技與教育資源的空間分布並不平衡。協調推進各區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需要進一步優化科技與教育資源的空間分布。除了進一步實施並完善已經被証明行之有效的對口支援與對口合作政策外,在科教興國戰略的總體框架下,中央政府在分配科教資源時應向發展不充分的區域(主要包括欠發達地區與老工業基地)適度傾斜。

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為契機,優化人才培養與引進的區域格局。人才是提升國家與區域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第一資源,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當前各區域的人才密度相差較大。優化新質生產力布局,需要在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設的同時,促進人才在不同區域間更為合理地布局並實現協調發展,尤其是應加快提升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的人才培養能力和吸引能力。

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契機,優化區域間的產業分工與合作。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各個區域均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的需求,在推動各區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中,應進一步提升區域之間的分工協作水平和層次,推動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企業圍繞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進行更為科學的分工與合作。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生物科技、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是各個區域在培育核心競爭力時重點關注的對象,需要加強統籌布局和投資引導。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契機,優化不同類型主體功能區間的聯動。在四類主體功能區中,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是發達地區,而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主要為欠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主要承擔提供農產品與生態產品的職能,而發達地區的主體功能是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在高質量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提供的生態產品會產生惠及其他相關區域的外溢效應,但其提供的產品的附加值相對較低或難以由市場定價。為此,應根據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在這些區域間布局產業鏈,建立整合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利益共同體,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建立上下游地區間、地理毗鄰的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間的高質量發展聯動機制,科學制定規范的區域間橫向利益補償機制,以協調不同主體功能區間的利益關系。

(作者:張可雲,系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

(責編:黃瑾、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