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青年擔當”

葉龍祥

2024年03月21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青年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對“第二個結合”作出了深刻闡釋,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成功推進“第二個結合”使中國式現代化成為“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讓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綻放出奪目光彩,需要喚起澎湃的青春力量,加深青年一代對歷史經驗和文化規律的認識,使其自覺擔負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在不斷推進“第二個結合”中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開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新境界。

掌握精神主動,在激活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生命力方面展現“青年擔當”。文明生命力是指一種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和生存能力。強大的生命力意味著文明能夠守正創新,並在歷史長河中保持活力。唯有堅持以古鑒今、古為今用,方能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有機結合。當代中國青年應在實踐中著力推動“第二個結合”,為文化傳承和文明建設貢獻獨特力量。要明確“尊古而不復古”的現代文明基本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當代青年應在本土實踐中把握文化傳承的歷史規律與時代特征,正確解讀古今通融的價值理念和文化標識,同時以現代眼光和未來視野抓住數字化、移動化、智能化等發展契機,為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青年人特有的洞察和創意。要參與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話語體系。當代青年應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進程、獨特之處以及發展方向,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正確對待,共同參與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生活話語,並探索與當代中國發展實踐、民族復興時代主題相契合的現代表達方式。要以現代方式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當代青年要准確把握全媒體傳播規律,運用新傳播技術、手段、形態,助力文化建設提質增效擴容。同時,充分發揮創造力,將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審美追求巧妙結合,展現出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和創新精神。

聚焦價值認同,在提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向心力方面展現“青年擔當”。文明向心力是指一種文明內部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一個擁有強大向心力的文明,成員會因為共同的價值觀、文化傳統、歷史記憶等因素緊密團結在一起。當代青年應致力於通過“第二個結合”,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自覺擔當起價值信念“傳揚—凝聚”的使命,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群眾基礎,為增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價值認同而不懈努力。要做助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傳揚者。當代青年要積極響應時代需求,在學習領悟的基礎上,嘗試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最廣泛的群眾推介馬克思主義核心理念,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群眾掌握科學的思想武器,以其為指導創造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當代青年特別是青年文藝工作者,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止步於書本和陳列櫃中,應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理解加工,創造出一批叫得響、傳得廣、留得住的,符合受眾需求的文化產品,增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感召力,使之真正走進民眾可感可知的日常生活,日用而不覺。青年要與社會各界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曾提出“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的課題。今天,在新形勢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建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應充分發揮新文藝組織與新文藝群體作用,幫助青年深刻認識文化建設責任,保持對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高度信心,釋放青年群體中蘊藏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藝創作活力。

推動文明互鑒,在增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影響力方面展現“青年擔當”。文明影響力是指一種文明在國際層面傳播開來、作用於受眾的深層力量,其思想理念、文化藝術等能夠跨越國界,在域外文明中得到有效傳播。“第二個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當代青年需要以濃郁的中國味、深厚的中華情、浩然的民族魂,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形態得到更加廣泛的認知與認可。要以文化自覺彰顯文明互鑒的中國特色。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和發展規律的高度認知和理解。“第二個結合”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匯,更是一場思想的“化學反應”。當代青年應通過實際行動將這一抽象理論概念具體化,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助力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中華文化傳播體系,使文明中國形象在世界舞台上巍然聳立。要以文化自信彰顯文明互鑒的中國風格。文化自信是對文化傳統及其價值的自信,體現了對文化的獨特性、先進性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當代青年應該培養胸懷天下的國際格局,通過跨文化的交流、多語言的傳播,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深入闡釋中國式現代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理念的文化根源,強化全球文明倡議的國際影響力。要以文化自強彰顯文明互鑒的中國氣派。在增強中華文明國際話語權時,一方面要尋找“共鳴點”,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尋找有助於國際化傳播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推進中華文化的全球化傳播、分眾化表達,特別要把握各國青年群體的媒介使用習慣和內容選擇偏好,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另一方面要尋找“共振點”,保持開放的心態,正確看待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虛心學習與借鑒國外先進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作者:葉龍祥,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本文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項目“習近平關於青年工作重要論述的價值意蘊與邏輯理路研究”〔FJ2022XZB028〕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