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陳甬軍

2024年03月19日09:1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觀察與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創新性應用與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現實動力,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從根本上體現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又具有反作用。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形式。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生產關系也會相應發生變化,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它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它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既可以成為新技術革命產生和發展的“催生婆”和“加速器”,也可能成為新技術革命產生和發展的“桎梏”和“抑制器”。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的重點突破不斷推動而形成的,它的發展同樣需要生產關系的調整和社會制度的支撐。因此,進一步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就必須形成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通過深化改革完善生產關系是我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寶貴經驗。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們改革經濟體制,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環節和方面。這種改革,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總結和梳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其中一個深刻啟示和主要經驗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和方面,這對於在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創造性地運用這一寶貴經驗。

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發展是解決一切經濟社會問題的關鍵。如果說過去的改革主要是由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推動的,那麼現在的改革就是由新質生產力的技術經濟特點所推動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一先進生產力,以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新動能為具體表現形式,具有人力資本佔比高、研發階段時間長、金融支持要求高、營商環境要求高、市場渠道聯系緊、政府政策配套細等特點和要求,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優化組合方面,要求有新的用工形式、人才激勵機制和企業管理方式﹔在數據的生產、運用和保護方面,需要有特殊的產權制度設計﹔在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方面,要求有高度開放的市場環境和發達的供應鏈相配合。尤其是在推動原始創新方面,一流的科研成果有賴於一流的實驗室,需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面向未來建設實驗室體系。這就要求通過科技體制改革,打通企業和科研院所之間存在的各種有形、無形的壁壘,創造條件,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把各級各類實驗室打造成公共產品。

2月19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指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個重要年份,主要任務是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的具體內容。新質生產力的成長培育需要新型生產關系與其相適應,迫切要求通過深化改革來進一步完善新型生產關系。改革的重點包括: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基礎體制條件,建立高標准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優質生產要素向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方向順暢流動﹔積極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促進不同所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框架中和諧發展,催生新動能、新業態、新服務﹔完善營商環境,著力打造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體系、金融支持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的原始創新能力發掘和成果市場推廣提供良好成長環境﹔完善實現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讓全體人民共享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的財富增長﹔改革企業管理制度,建立適應新質生產力技術特點的企業組織結構﹔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形成有利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國際環境。

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各領域各方面改革,充分發揮新型生產關系對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特殊推動作用,應特別重視通過改革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各類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讓各類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作者:陳甬軍,系廣東財經大學特聘教授、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