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昕
2024年03月16日07:58 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經濟亮色與世界發展機遇】
城市是發展的前沿,城市化進程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持續的發展動力和創新源泉,全球超過80%的GDP由城市貢獻。2006年,“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將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等重點城市群發展規劃得到批復,標志著“將城市群作為城鎮化的主體形態”進入實質發展階段。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當前,中國城市群已經成為集聚發展動能、聯結世界經濟的重要空間節點與經濟發展引擎。曾經擔任世界銀行首席城市規劃師的紐約大學教授阿蘭·貝爾托認為,中國史無前例的大型城市群有潛力開啟一個高生產力和富有創造力的新時代。
空間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
在全球范圍內,人口正進一步向城市和城市群集聚,中國也不例外。2021年4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文稱,過去20年中國城鎮化率從30%躍升至60%左右,而歐洲實現這一過程用了90年,美國用了60年。2023年末,中國城鎮常住人口比2022年末增加了1196萬人,約為9.33億人,城鎮化率達到66.16%。這說明人口仍在向城市集聚。與此同時,中國城市群的人口要素集聚度也在不斷提高。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人口規模在100萬以上的城市群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由2012年的24.36%持續增長到2022年的30.52%,所集聚的人口數量已達世界首位,是美國的2.8倍、日本的5.3倍。
當前,城市群在中國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絕對主體地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以促進城市群發展為抓手,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發展壯大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群,培育發展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城市群。文件還明確了中國的19個主要城市群,其GDP之和佔全國GDP總量的比重從1999年開始超過80%,從2002年起一直保持在85%以上。其中,優化提升類城市群的GDP佔全國GDP總量的比重從2003年起穩定在50%以上,發展壯大類城市群的GDP佔全國GDP總量的比重在20%以上,培育發展類城市群的GDP佔全國GDP總量的比重在10%左右。
城市群通過分工合作增強了產業集群和經濟專業化水平,通過發揮經濟集聚效應成為重要的創新中心。2021年10月,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報告指出,集群內城市間既進行吸引企業和人才的競爭,也通過增進合作產生更多收益,例如,長三角、長江中游等城市群的研發和制造伙伴關系,推動了汽車產業集群的形成。部分城市已發展成為以金融和科技產業為核心的智慧城市。據不完全統計,中國19個主要城市群的專利授權數佔全國的比例近年來一直在80%以上。2023年12月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布的《全球創新中心指數》報告指出,北京在全球創新中心指數排名中位列第三,粵港澳大灣區首次超過東京灣區位列第六。中國城市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為全球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聯合國與世界銀行數據均顯示,全球生活在城市地區的居民比例越來越高,城鎮化率不斷提升,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城鎮化率已經達到80%以上。從這一角度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將進一步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重要節點
中國多個世界一線城市為中國城市群融入全球經濟發展提供了核心支撐。1998年成立於英國拉夫堡大學的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協會主要從關聯性的角度來研究經濟全球化,著眼於城市間的互聯互通,並多次對世界城市進行排名。在其2020年發布的世界城市排名中,全球700多個城市裡,共有50個超級大都市入選了世界一線城市,長三角城市群的上海、京津冀城市群的北京、珠三角城市群的廣州和深圳均位列其中。這體現出中國城市在全球化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及高融入度,也表明中國城市群已成為世界經濟空間格局中的重要節點。
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遍認可的世界級城市群主要有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倫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此外,作為中國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珠三角城市群也在向世界級城市群邁進。2023年,珠三角9市GDP之和佔廣東省GDP的比重高達81.24%,廣州、深圳兩大核心城市的都市圈建設也將促進珠三角城市群的發展。近年來,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對外經濟貿易也取得了較大發展。2021年中歐班列(成渝)發出第一趟列車,目前運行線路近50條,覆蓋歐亞110個城市,2023年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超5300列,運輸箱量超43萬標箱。中國城市群的進一步發展,將為提升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發揮重要作用。
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力量
2023年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施中期評估年。聯合國發布的《2023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特別版》表明,在疫情流行和地緣政治沖突的背景下,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多數領域進展速度較慢,一些領域甚至出現倒退現象。在此情況下,中國城市群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依然能夠取得進步,著實難能可貴。
中國城市群的污染物排放大幅減少,發展的可持續性明顯提升,有利於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由此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城市群發展的可持續性不斷提升。中國19個主要城市群的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從2011年到2021年下降了約90%,佔全國總排放量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75%下降到2021年的65%﹔19個主要城市群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從2011年到2019年下降了約50%。而同期,19個主要城市群的GDP總和佔全國GDP總量的比重一直在85%以上。《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3)》顯示,參照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截至2022年,中國過半環境類為主的指標已提前實現2030年目標,生態恢復成效明顯。
總體而言,中國城市群表現出明顯的規模優勢與突出的集聚效應,是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所在,中國城市群的可持續發展也將為全球可持續目標的實現貢獻更多力量。
(作者:董昕,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生態文明研究所生態城市研究室主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