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提升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

丁寒冰

2024年03月15日08:1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提升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

   【專家點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証和活態呈現。我國是非遺大國,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成效顯著,文化遺產蘊含的創新創造基因被不斷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融入百姓美好生活,激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

   新時代新征程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使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為有力的作用。為此,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是與古為新,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推動歷史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傳承體驗中心等場所和載體,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百姓生產生活各方面。比如,在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基層治理的作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和美鄉村建設、農耕文化保護結合起來,挖掘家風家訓、鄉規村約等相關非遺項目在培育良好民風習俗、培厚社區文化中的作用,保護文化傳統,守住文化根脈。再如,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因地制宜發展“非遺+旅游”“非遺+農業”“非遺+康養”等業態,多樣化展示歷史文化、傳統技藝和民俗風情,引導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華文化、增進文化自信。此外,還應深入挖掘鄉村旅游消費潛力,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和演藝作品,利用非遺資源進行文藝創作和文創設計,服務百姓美好生活。

   二是活態傳承,吸納更多青春力量。在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中,傳承人是關鍵一環。目前,文化和旅游部認定5批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區、市)公布了2.2萬多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大部分市、縣也都認定了本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形成了以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為龍頭,地市級、縣級代表性傳承人為骨干,梯次合理的非遺傳承人隊伍。他們掌握著非遺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當前,要積極發揮各級傳承人的作用,著力解決好他們在成長空間、創新舞台、生活壓力等方面的急難愁盼,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安心安身安業。同時,鼓勵引導廣大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走上講台,深入基層、開門收徒,拓寬傳承思路,做好非遺的活態傳承。比如,積極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走進大中小學校園,推出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的開學第一課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近距離感受非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再如,在中小學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課程,利用文化館(站)、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培訓、展覽、講座、學術交流等活動,創作更多承載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非遺作品,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體驗非遺,把保護傳承的種子“種”進年輕人心田。

   三是走出國門,對外講好中國故事。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在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方面發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近年來,我國非遺走向世界的步伐鏗鏘有力,43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這些扎根中華大地、凝結著中華民族千年智慧的寶貴遺產,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提供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正越來越多地被國際社會認可和尊重,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生意盎然。要堅持科技賦能,持續推動非遺的文化形態轉型升級,為非遺“活起來”提供良好條件、支撐要素和實現路徑。構建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我國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丁寒冰,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項目團隊:記者 張勝、張國聖、陸健、顏維琦、李潔、張哲浩、崔志堅 本報通訊員 李慧敏、蔡甜甜)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