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加快打造全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年高端論壇發言摘編

2024年03月04日20:22    來源:北京日報

編者按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十載光陰,春華秋實。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京津冀三地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攜手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新模式、區域發展的新路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極,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取得了累累碩果,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畫”,三地相互融合、協同發展的壯美畫卷在京畿大地徐徐鋪展。

3月2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的支持下,北京市委黨校聯合天津市委黨校、河北省委黨校共同舉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年高端論壇”,總結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年的工作情況、發展成就和經驗體會,研究進一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思路舉措,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貢獻智慧力量。論壇由主論壇和4個平行論壇組成,24位國內知名專家作了主旨報告。本版摘編論壇上的部分發言。

論壇主題

感悟思想偉力 牢記歷史使命

——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回顧和展望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為,京津冀地區移動通信產業鏈、創新鏈完備,具有創新發展的良好基礎。未來十年,人工智能、5G和工業互聯網三大技術將支持全球經濟增長,也將成為京津冀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因此,有必要重點關注新質生產力的優化布局,著眼於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驅動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注重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以及國家安全對未來產業的需求,著力打造創新產品,充分發揮京津冀地區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協作方面的優勢。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杜寶東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要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先行區、示范區的總體定位,聚焦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共同富裕的主線,從能級再提升、空間再提質、領域再突破、機制再創新四個方向持續推進工作。一是要堅持“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總目標,重塑“圈層——廊道”“節點——網絡”空間布局和功能組織模式,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優化區域經濟廊道和城市體系格局,推動環渤海經濟區優化整合,既而帶動北方腹地發展。二是要以人為核心,堅持“高品質、強韌性”導向,推進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三是要以系統化、破瓶頸為重點,聚焦堵點問題,推動生態、交通、產業、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的協同發展向縱深拓展。四是要以一體化、示范性為目標,加快在“規劃——建設——治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和關鍵領域、重點地區、重要平台協同治理政策機制創新和示范方面形成新突破。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劉秉鐮認為,京津冀十年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要以創新思維善作善成,夯實世界級城市群的物質基礎,提高速度、提高質量、建設市場、聚集要素、挖掘現在的紅利。要聚焦提升要素聚集能力、產業協同程度、市場化水平推動超越發展﹔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建立服務型政府﹔要解放思想,推動經濟建設。優化世界級城市群空間新格局,推動由京津雙城記到區域一體化發展。發揮京津同城化的優勢條件,研究京津都市連綿帶建設。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楊開忠認為, 國際大都市圈規律是謀劃、部署、推動國際大都市圈建設的客觀基礎。在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建設需要順應四項規律:一是順應基於日常性聯系的基本規律,結合通勤研究劃分首都圈層級,建立健全以多層次軌道交通為關鍵支撐的綜合通勤體系,完善法治化協同治理機制。二是順應國內國際雙循環結合中樞規律,堅持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結合,著力布局全球金融商業服務綜合體、先進制造業集群、宜居韌性綠色智慧的新質城市、國際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發展平台高地和國際一流的消費場景。三是順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規律,全面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著力建設全球運籌管理中心、金融商業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人才發展中心、消費中心地域共同體。四是順應新質生產力中心規律,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樹立支撐引領中國和世界生產力范式變革的戰略定位,打造中國和全球綠色智能綜合的技術經濟標杆。

平行論壇一

一核輻射 兩翼齊飛

——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

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會副主任胡九龍認為,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是北京立都以來城市格局由“單中心”向“一主一副”空間格局的一次歷史性轉變。城市副中心總體設計融合了中華優秀傳統營城理念和國際先進經驗,體現了世界眼光、中國特色,樹立了中國現代化城市規劃的新時代標杆。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建設具有五個方面寶貴經驗:一是始終將習近平總書記的新思想、新理念作為推動規劃落地的根本指引﹔二是堅持高水平規劃引領,自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三是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四是推進城市治理的根本目的在於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是頂層設計、高位統籌、市區協同是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保証。

河北經貿大學原副校長、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武義青認為,建設雄安新區的目的在於通過集中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新路徑,優化調整京津冀的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區域創新發展的新引擎。設立雄安新區具有四個方面突出意義: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承載千年大計的歷史意義﹔直面問題、彌補短板、實現區域平衡發展的現實意義﹔與時俱進、高點定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意義﹔積極探索、先行先試,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示范意義。雄安新區建設所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果集中體現在:規劃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城市框架基本拉開、雛形顯現﹔白洋澱治理成效持續鞏固﹔優質公共服務供給不斷增加﹔中央單位所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接。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總規劃師,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石曉冬認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是首都功能的重要支撐區域,是京津冀城市群邁上新台階、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先行區、示范區的核心空間載體,也是建設世界一流城市群的必由階段。在未來的發展中,應通過科學規劃引領首都區域發展:在組織機制層面,搭建“三地共謀、多規合一、問題導向”的組織架構,編制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在技術思路層面,要體現首都功能、響應時代訴求、聚焦實施規劃、發揮空間效能,通過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圈“三圈嵌套”的空間組織架構,形成更為緊密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

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校刊編輯部副主任、研究員馬相東認為,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三年多來,成功實現了從協作到融合的階段性躍升,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了樣板。踏上新征程,推動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需要根據中國式現代化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和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提出的新要求,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發揮好三地自貿試驗區聯席會議機制作用﹔建立和完善自貿試驗區內制度創新容錯機制,實施更大力度先行先試,進一步發揮制度創新“頭雁效應”﹔打破地區分割和隱形壁壘,促進要素跨區域流動協同,形成要素高效流動集聚﹔充分發揮改革試驗和開放平台作用,實施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張杰認為,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在堅持貫徹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借鑒包容現代西方生產力理論的有益成分,完整考慮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目標所提出的創新理論。這一理論強調科技創新在國家生產創造活動中的突出地位、科技創新與產業鏈相結合的重要性,以及全要素生產率在經濟發展之中的核心地位。借鑒該理論,北京應率先優化新質生產力的空間布局,調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關系,聚焦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激發科技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在京津冀地區謀劃全要素生產率爭取同比增長的新發展模式。

平行論壇二

創新協同 產業協作

——打造國家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伍建民認為,為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不斷邁上新台階,可考慮採取如下路徑:一是搭建協同創新平台,包括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平台、科技園區平台、科技資源服務平台、社會組織平台、政策協同平台等﹔二是推進聯合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應用,完善優質項目早期發現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應用﹔三是促進科技資源共享利用,深化京津冀科技創新券合作機制,搭建京津冀科技資源創新服務平台﹔四是共建特色產業基地,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五是深化產業鏈對接協作,聯合編制產業鏈圖譜,“一鏈一策”制定產業鏈延伸布局和協同配套政策。特別要促進數字經濟協同發展,聯合編制和實施數字經濟圖譜,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要素價值化和數字治理,對數字經濟發展進行監測評價﹔六是開展基於大數據的統計監測分析,鼓勵、支持智庫機構發布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跟蹤評價協同創新的行動、潛力和成效,為協同創新政策提供決策支撐。

京津冀企業家聯盟秘書長、北京市協同發展服務促進會會長戴鍵認為,京津冀企業融通合作對推動區域產業協作起到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區的企業通過加強合作、共享資源、互利共贏,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產業結構。當前,京津冀企業融通發展仍面臨企業間溝通不暢、三地營商環境需進一步優化等一系列挑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階段,應通過多種方式推動區域產業合作向更深層次拓展:一是打造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平台,推動三地企業互聯互通﹔二是優化產業協作生態,營造良好合作氛圍﹔三是推動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提升京津冀產業國際競爭力。

北京大學工學院研究員、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王茤祥認為,當前世界創新的競爭已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我國將完善國家創新體系作為創新總戰略的核心和總抓手,既是順應創新趨勢的主動作為,也是回應國內外發展環境的必然要求,旨在為科技自立自強形成系統和長遠支撐。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支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正加快打造技術研發、產業培育、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全球化協同創新體系,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一是構建全球化創新鏈,加速顛覆性創新﹔二是創新鏈人才鏈融合,培養創新型人才﹔三是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耦合,打造創新共同體﹔四是加速三鏈融合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葉堂林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在產業協作領域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是三地產業協作積極推進,產業分工日益明晰﹔二是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發展,產業鏈群迸發強勁動力﹔三是協同創新驅動持續發力,創新網絡逐漸形成。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應進一步關注創新鏈對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的支撐作用,優化津冀承接環境,增強區域整體活力和競爭力,探索建立京津冀重點產業鏈的“鏈長+鏈主+鏈創”,發揮企業在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中的主體作用,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就近轉化”。

河北省委黨校(河北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領導干部考試測評中心)主任、教授冷宣榮認為,當前,京津冀城市群經濟發展總量與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城市群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更為緊密、產業協同層次顯著提升。在未來發展中,要進一步提升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培育一批集聚能力較強的重要支點和節點城市﹔要推動產業合作的重點從一般的產業轉移轉向構建世界級“產業鏈集群”﹔要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上走在全國前列﹔要從技術創新、成本效益、創新產業生態三個維度研究京津冀產業鏈優化與價值鏈提升﹔要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培育更多專精特新、獨角獸等科技型企業,不斷擴大創新企業矩陣﹔要構建人力資源友好型社會,吸引更多企業和優秀人才向京津冀聚集。

平行論壇三

重點突破 共建共享

——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谷樹忠認為,京津冀是命運共同體,也是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協同發展的先行區,打造生態綠色發展示范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目標新要求。他提出,要准確把握生態綠色發展的內涵與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要比對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梳理出生態環境本底條件、傳統產業佔比、市場發育等亟須補強的短板﹔要逐步實現思想、規劃、標准、監測、信用、執法的“六個統一”,協同保護治理區域流域生態環境﹔要由點及面推進生態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重點打造區域生態環保產業聯盟、基地。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教授李紅昌認為,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經濟圈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京津冀經濟圈建設中各地產業分工協同的流通紐帶。未來,應從五個方面重點著力深化交通一體化建設:一是建設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網絡﹔二是打造世界級的綜合交通樞紐﹔三是構建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四是打造數智賦能的現代交通體系﹔五是建立更高層次的協同合作機制。此外,進一步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整體對外輻射能力和競爭力,要從改變北京單點放射的交通格局、疏解過境交通,把點的問題放到面裡解決,在國際機場、港口的集疏運體系和對外影響力,京津冀與其他城市群聯通等方面重點施策。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喬曉春運用大量詳實的數據分析了京津冀地域、經濟和人口基本情況,重點對三地老年人口和養老服務需求的差異做了具體的比較和闡述,為推動京津冀養老服務同質同標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他認為,未來三地的養老服務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養老服務重點人群和重點區域﹔二是機構集中養老的推動和持續發展﹔三是居家社區養老的相關配套設施與服務的建設和完善﹔四是三地養老支持政策的協調統籌,實現優勢互補,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教授叢屹認為,從演進路徑看,京津冀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整體呈現出“三二一”的結構模式,已經基本實現了產業結構轉換提升﹔從相關性看,京津冀的產業與就業結構之間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現為產業結構升級帶動就業結構的持續優化﹔從協調性看,京津冀各地區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在京津冀地區的未來發展中,要利用政府和市場力量,建立產業協同發展與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化體制機制﹔要加強區域間合作,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實現共贏﹔要注重勞動者技能培訓,提高人力資本水平,重點加強河北省第一產業勞動者的多樣化技能和職業教育培訓。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研究員賀亞蘭認為,文旅融合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年來取得顯著成效,群眾獲得感很強。下一步,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推進工作:一是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於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堅持文化惠民,聚力文化富民﹔二是進一步充分發揮北京全國文化中心輻射帶動作用,加強政治引領,深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打造京津冀紅色文化旅游品牌﹔三是不斷優化文旅服務業態,聯合打造京津冀數字文旅平台和互為資源協同發展的文體旅融合發展共同體﹔四是構建互聯互通傳播矩陣,創新文旅傳播形式,拓展互聯網和海外社交平台渠道,立體展現文旅融合協同發展的京津冀﹔五是健全協同發展保障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和人才培養,推動京津冀政產學研全方位合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平行論壇四

接續奮進 勇開新局

——攜手繪就中國式現代化先行區、示范區的新圖景

清華大學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尹稚認為,首都都市圈的平原新城發展建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包括踐行大國首都的特殊定位和要求、治理主體的復雜性及其影響、處理好增量與減量的關系、融入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等。高質量推進北京平原新城發展,一要立足高位統籌,強化工作推進組織架構和管理體制機制﹔二要明晰戰略職能,完善平原新城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三要加強區域協同,推進平原新城與中心城區、環首都外圍地區內外協同發展﹔四要緊扣問題,完善針對性配套政策體系和建設標准﹔五要聚焦重點突破,健全新城規劃建設工作的統籌推進模式。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李國平認為,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從六個方面把握新要求、展現新作為。一是以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為重要抓手,加快推進“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建設”﹔二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高質量高標准建設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一核兩翼”空間新格局﹔三是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快形成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四是加快構建“一心、三核、三帶、多園區”的區域科技創新格局,科學布局京津雄創新“金三角”﹔五是完善生態協同治理機制,加大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力度﹔六是積極推進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切實履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張耀軍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年來,在創新、協同、綠色、共享等方面成效顯著。展望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要進一步挖掘潛力、增強后勁:一是健全權責利對等“新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完善跨區域、跨部門合作機制。二是優化人口布局“新空間”,繼續著力打造京津冀地區“一核兩翼”的空間格局。三是打造新質生產力“新引擎”,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主要載體,培育引領京津冀地區高質量協同發展的新質生產力,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移和轉化。四是發揮數據要素“新動能”,培育壯大數字產業,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數據要素跨地區、跨部門自由流動,發揮數據要素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作用。

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主任、教授刁琳琳表示,在服務新發展格局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進一步融入了現代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網絡的范圍概念與時代背景,要求具備協同運作的國際網絡化平台、高度集聚的全球功能性機構、充滿活力和創新的全球引領示范等核心特質,形成融入雙循環格局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區域協調發展有機銜接具有邏輯必然,二者可通過三條路徑加以融合:一是以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重塑為主線,暢通內部循環。二是以構建區域統一大市場為戰略基點,激發內需潛力,推動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市場體系建設,構建布局合理的區域城鎮體系。三是以擴大開放促深化改革,推動全面開放導向下的區域協同開放。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上海分院院長孫娟介紹了長三角一體化的歷程、舉措和經驗,認為長三角一體化根植於長江所孕育的深厚歷史文化土壤,起步於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的建設需求,又再度深化於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區域的目標願景。長三角一體化通過內部各城市之間緊密的一體化協作,有效對沖了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干擾,拓展了長三角的戰略縱深,增強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在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下,都市圈已經成為促進城市間分工協作、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載體,長三角一體化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提供了典型經驗,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走深走實也有較強的啟發價值。

(本版文字由北京市委黨校提供)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