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文化評析】考古成果及時轉化 殷墟新館提供范本

張曉瑋

2024年03月01日08:1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文化評析】考古成果及時轉化 殷墟新館提供范本

   【文化評析】

   近年來,基於大遺址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的考古專題類博物館漸次涌現,成為將考古成果及時博物館轉化、考古成果及時為公眾所共享、考古成果大眾化傳播的重要手段。2月26日,以殷墟大遺址考古發現為展陳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在河南安陽對公眾開放。殷墟大遺址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和甲骨文所証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作為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殷墟博物館以全新的設計展陳帶給觀眾更為深刻的參觀體驗,為中國考古專題博物館提供新的范本。

   殷墟博物館聚焦“偉大的商文明”,呈現全新展陳維度與敘事視角。展覽立足新發現新成果,以考古揭示的商文明構成多元維度,以實物背后的人物故事為敘事邏輯,實現物與人的雙向互動。“長從何來”“子何人哉——殷墟花園庄東地甲骨特展”,透物見人見事見精神,體現了新館以人為本的展陳視角,在傳遞歷史信息、厚植歷史滋養的同時,給公眾以歷史情境的體驗,從而喚醒歷史自覺意識、增強文化自信。“探索商文明”則是對近百年來數代考古人不懈求索商文明精神的致敬,是以有溫度的敘事喚起公眾對考古人的共情,是博物館以人的視角和人的參與實現展覽的社會化效應的新示范。

   新館展陳以考古人扎實的田野發掘和學術研究為基礎,同時離不開對遺址歷史內涵的深刻把握,離不開對遺址價值的有效提煉。近百年的考古工作,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新發現。考古寫史,信而有征。殷墟考古發現與研究成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事業的極富成效的實踐。展陳將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等最新成果全面梳理,集中呈現了中國學界對於商文明研究的系統認識,同時,站在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角度闡發商文明的重要地位,是提升中國學術話語權與影響力的直接反映。公眾在全方位領略商文明的偉大成就的同時,感受到中國學術界利用中國材料講好中國故事,提高中國表達國際傳播力的積極探索和努力,從而提升自身的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

   如何讓觀眾近距離地感受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文明,感受中國考古的無限魅力?新館的建成開放及時為殷墟考古和研究成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打通了殷商考古出土文物從發掘現場到考古研究機構再到博物館的時空路徑。一方面是殷墟考古成果的有力呈現,有助於博物館深化對考古成果的認識、解讀、闡釋和傳播﹔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遺址公共服務空間,為實現殷墟大遺址和世界文化遺產高質量保護及發展提供堅實基礎。殷墟博物館致力於打造一個集保護、收藏、展示、研究、宣傳多功能為一體的商文明博物館,並以殷墟為起點和基石溯源商文明脈絡,以故事趣味、沉浸體驗結合人工智能、多媒體等技術,賦予文物、文獻、甲骨記載等多元化表達方式,使商文明在觀眾面前可讀、可見、可觸,實現讓考古成果博物館轉化,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並真正走近大眾。

   將考古成果及時向公眾傳播與分享,是考古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也是考古工作的應有之義。進一步提升全社會全民族的歷史文化滋養離不開考古工作,考古成果如何及時有效傳播,及時對公眾分享與互動,是近年來中國考古與博物館界努力探索的重要方向。考古成果的博物館轉化是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殷墟博物館的建成和開放將成為一個良好的契機,以此為出發點,持續推動科學發掘、文物保護與學術研究,推廣優質文創產品,開發公眾考古實踐活動,搭建精細化服務平台,開創中外文明交流新機遇。

   殷墟博物館作為安陽新地標,為提升當地其對考古與歷史的認知,拉近其與文化遺產的距離,使其由衷地產生自豪感和榮譽感,以及對文化遺產的發現、保護等均具有積極意義。該館也將與同處殷墟世界文化遺產地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考古文旅小鎮等形成集群效應,對現有安陽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展陳提供極大補充,形成展示和傳播地域文明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以塑造殷墟文化品牌為抓手,探索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在促進考古事業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助力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不斷開創傳播中華文明新范式。

   (作者:張曉瑋,系故宮博物院考古部副研究館員)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