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入理解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張進財

2024年02月29日08:31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深入理解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金融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能和作用,促進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協調發展,逐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必須從整體上完善金融監管、優化金融服務、預防和化解金融風險。這既需要加強現代金融機構和金融基礎設施等“硬實力”建設,也需要通過文化的力量和作用來促進價值觀、行為規范等“軟實力”提升。因此,加強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建設,對於建設金融強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五個方面的實踐要求,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滋養,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建設指明了努力方向,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理解。

誠實守信,是金融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重信守諾,誠實守信是中國人所崇尚的人生准則,體現了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活動中積累的道德觀、經營觀。金融行業以信用為基礎,要求恪守合同、誠信為本。“人無信不立”體現在經濟、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都應將“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扎扎實實落實在具體行動中。

以義取利,是金融行穩致遠的關鍵。在數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已融入中國人的精神血脈。金融兼具了功能性與營利性雙重特性,隻有做到“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才能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在建設金融強國的進程中,要處理好義和利的關系,使金融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創造價值,在義利兼顧的基礎上健康發展。

穩健審慎,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必然要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立身處世之道。金融高質量發展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尤其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始終是金融業永恆的主題。強調“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就是要堅持把握好時機和力度,穩扎穩打,穩健前行。這對於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在深化金融改革和具體金融工作中,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努力為金融業營造有利於風險防控和穩健經營的環境。隻有做到審慎監管、有序推進,才能持續推動我國金融機構、金融行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守正創新,是金融改革發展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追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為金融理論和實踐創新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新時代新征程,隻有堅持繼承和發展相統一,不斷推動金融改革創新,才能不斷開創金融工作新局面。當然,創新必須是守正基礎上的創新,而不能受利益驅動,打著創新的名義盲目鋪攤子,大搞資金體內循環、脫實向虛、規避監管。做到“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就是既要在支持實體經濟做優做強上持之以恆,又要在金融產品和服務上推陳出新。

依法合規,是金融穩健運行的基石。“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金融業與貨幣交易關系緊密,面臨著較高的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必須始終堅持依法經營、合規操作,鏟除一切違法違規行為的滋生土壤,形成“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的作風和氛圍。金融業既要服務國家戰略和支持實體經濟,又要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必須樹立遵紀守法、清正廉潔的價值取向,遵守金融監管要求,自覺在監管許可的范圍內依法經營,讓尊崇法律、敬畏規則、依法合規經營成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建設金融強國需要長期努力,久久為功。新征程上,要以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繁榮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全面增強金融工作本領,提高風險應對能力,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