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
2024年02月21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九項重點任務,其中“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排在首位。這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選擇,也是推動我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之舉。我們要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基礎,不斷增強發展的安全性主動權。
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生產力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也是實現宏觀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根本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為我們在實踐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於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抓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也是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不斷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但也要看到,我國在工業“四基”即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方面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要立足當前,重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補齊工業“四基”的技術短板,筑牢基礎設施建設、移動支付、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技術長板,重視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通用技術發展,為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提供可行方案。同時要著眼長遠,重視應用技術的研究探索,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趨勢、下好布局未來產業前瞻研發“先手棋”。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勞動者素質的競爭。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打造一支新型勞動者隊伍,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健全人才評價激勵制度,營造有利於新型勞動者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激發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潛能。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於核心地位。隻有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才能更好把握發展的時與勢,在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實現“以進促穩”。要堅持以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為導向,支持培育有助於我國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的重點產業板塊,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前布局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為支撐經濟中長期增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同時,依托我國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集群式發展,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是推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力量。新時代,我國陸續出台一系列發展規劃,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一些領域正在由跟跑變為並跑甚至領跑,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成為我國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堅持智能制造這一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加快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夯實新發展格局的產業基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數智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搶佔全球產業體系智能化制高點。這是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數智技術不僅包括以數據要素為核心的數字技術,而且包括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關的一系列智能技術。要以數字技術進一步推動各類生產要素有機組合,以智能技術持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潛在增長率,在激發各類生產要素活力、企業降本增效、產業鏈資源整合集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著力破解我國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供求結構不匹配的問題,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推進綠色技術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形成產業體系綠色化的發展模式。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要積極穩妥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深入落實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推進能源綠色化、資源集約化利用,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積極培育綠色增長新動能,以更小的生產成本實現更大的經濟社會發展效益。
推進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產業體系融合化的發展格局。融合化是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能的必然要求。推動三次產業之間、大中小企業之間、上中下游企業之間高度協同耦合,有利於推動實現產業發展供求高水平動態平衡、產業鏈向高端化躍升、產業經濟循環暢通,形成良好產業生態,更好釋放產業網絡的綜合效益。要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在深度融合中實現創新資源整合集聚、技術力量發展壯大,形成分工細化和協同合作的產業發展格局。積極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化的管理流程再造,不斷強化生產性服務業在發展和壯大實體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保障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而且要推動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加快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的戰略導向作用,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讓人才、資金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能夠有效解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為我國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實現經濟發展行穩致遠提供有力保障。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戰略性資源支撐。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關鍵在於推動創新體系和產業體系更好融合。在科技創新方面,要統籌推進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以重大目標任務和發展規劃為導向,形成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整體性研發框架,優化包括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在內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創新資源配置,實現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的一體設計、有效貫通,更好催生科技新潛力、找准教育著力點、培養人才生力軍。在產業發展方面,要加快形成“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更好實現金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精准對接。
著力推動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統籌發揮國內大循環的主體作用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作用,是充分發揮各類生產要素作用的重要條件,也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集聚資源、釋放內需、推動增長、激勵創新,加快培育鏈主企業和關鍵節點控制企業,在推動我國實現更高水平供求動態平衡的同時,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掌控能力。持續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國際經貿合作范圍、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在不斷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的同時,構筑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相匹配的監管和風險防控體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切實加強質量支撐和標准引領。加強計量、標准、認証認可等方面建設,對於形成合理創新收益、完善科技激勵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認識質量支撐和標准引領對於產業良性發展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團體標准,形成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供應鏈的制度功能,增加中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先進性和安全性。要圍繞我國具有技術主導優勢的重要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促進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的質量國際合作,推動質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從先進標准“引進來”邁向中國標准“走出去”,提升“中國制造”的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美譽度,鞏固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地位。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校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1日 09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