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入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空間結構變化

以新思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的放矢)

李程驊

2024年02月08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基礎條件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任務十分艱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不斷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戰略和政策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為新征程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當前,城市群已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是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准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空間結構變化,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推動形成區域發展聯動格局。針對各區域發展階段、發展水平不同的實際,著力發揮先行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探索示范作用,推動形成區域發展聯動格局。深入推進城市群、都市圈內部的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通過中心輻射、以點帶面、以強帶弱、以城帶鄉等舉措,打通區域經濟發展“經絡”,形成區域聯動格局,實現重大區域內部、城市群內部、現代化都市圈內部的協調協同發展。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建立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促進各類要素資源自由流動,整體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共同發展。

  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在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群、都市圈空間單元中率先推進市場一體化,有利於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方良性互動、互利共贏。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區域,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前提下,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建立健全城市群一體化協調發展機制和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協調布局、產業分工協作、公共服務共享、生態共建環境共治。

  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充分尊重要素聚集規律,發揮超大特大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動力源和增長極作用,加快形成中心城市帶動都市圈、都市圈引領城市群、城市群支撐區域協調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動力機制。以重大生產力布局為抓手,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平台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把握科技創新的關鍵驅動力,有效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提升區域創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推動科技集群、創新集群聯動生長,大力培育新技術新賽道上的領軍企業和載體空間,協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

  (作者為群眾雜志社副總編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08日 09 版)

(責編:劉圓圓、王瀟瀟)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