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堅持知行合一 弘揚優良學風(學術隨筆)

楊玉成

2024年02月05日0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學風建設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隻裝在腦袋裡,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這深刻闡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

  知與行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對重要范疇。《尚書》中的“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左傳》中的“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等,都表達了對知行關系的思考。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入手,結合中國傳統哲學知行觀,對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即知行關系作出了深入透徹的論述,提出“辯証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認為“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在知與行的關系中,知是基礎和前提,行是重點和關鍵。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以知促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與動物消極地適應環境的本能活動不同,人的實踐活動是一種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意識和認識指導下進行的自覺活動。人們必須首先對世界形成一定正確的認識,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成效。中國古代哲學家也提出過“知先行后”“知是行的主意”等觀點。同時,也要堅持以行促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中國古代哲人也高度重視行,比如,荀子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明代王陽明主張“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等等。

  對於今天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說,堅持知行合一,弘揚優良學風,首先要夯實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知”,在學術探索中堅持實事求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當然,強調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並不是淡化理論思辨的重要性,而是要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運用先進的理論工具分析和研究實際。具體來講,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創新隻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也是學術研究的根本任務。調查研究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實際、以行促知的重要方式,也是發現真問題、研究真問題、做真學問的重要路徑。解決真問題,要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洞察、分析、研究這一系列大問題、真問題,就要堅持調查研究、以行促知,將研究的觸角深深植入新時代社會實踐沃土,從中汲取學術研究的營養、發現理論創新的富礦,獲取豐富、鮮活、一手的感性材料,總結提煉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直接經驗,把這些直接經驗和查閱文獻、學術交流得來的間接經驗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對事物更加全面的認識。

  學術研究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也是一種需要學者踏踏實實、兢兢業業開展的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隻有堅持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實實在在研究探索真問題,提出解決真問題的真辦法,才能作出無愧於新時代的學術貢獻。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05日 09 版)

(責編:萬鵬、劉圓圓)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