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推動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

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師隊伍

沈 濱

2024年02月02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工程師是推動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的重要力量,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工程師獎”首次評選表彰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師隊伍”的重要要求,為打造新時代卓越工程師隊伍、加強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推動工程科技發展創新主體的工程師,是推進新型工業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人才支撐。新時代新征程,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卓越工程師,擴大規模、提升質量,充分發揮卓越工程師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的重要作用。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工程技術事業高度重視,圍繞推動工程科技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引廣大工程師牢記初心使命、胸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深入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加快推進新工科建設、建設一批卓越工程師學院……近年來,我國工程師數量大幅提升,結構進一步改善,工程技術人才自主培養力度不斷加大,但依然存在總量不足、結構不盡合理、頂尖人才缺口大等問題。面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新形勢,必須把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師隊伍作為贏得競爭、贏得未來的關鍵舉措。

完善自主培養體系。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科技和人才成為國際戰略博弈主戰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教育競爭。要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人才工作,基礎在培養,難點也在培養。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卓越工程師,是國家和民族發展長遠大計。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自主培養體系,是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讓更多卓越工程師不斷涌現的關鍵所在。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完善自主培養體系要用好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建設高校這個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重要陣地,遵循工程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以培養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為目標,實現工程教育辦學方式向學科大類交叉、校企深度融合模式轉變,培養目標向重視工程創新能力轉變,評價標准向考察實際創新貢獻為主轉變。

著力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師隊伍,要錨定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個目標,加強頂層設計,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適度超前布局,圍繞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先進制造、空天科技、工業母機、新材料等前沿專業,吸引更多優秀青年人才投身工程科技創新,搶佔未來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的戰略制高點。注重差異化培養,在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高校,以培養全才型卓越工程師為重點﹔在行業型高校,做專做深相關優勢學科,培養行業型卓越工程師。貫通創新鏈條,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到工程應用、產業化,實現創新鏈條全貫通,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合力作用,讓卓越工程師在創新事業中成才建功。

打造協同育人平台。產教深度融合是世界工業強國培養工程師的共同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卓越工程師,必須調動好高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當前,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脫節的問題相對突出。對於高校而言,要積極探索實行與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機制,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合促進學科融合,推動個性化、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提高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對於企業而言,要把培養環節前移,同高校一起設計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推進培養過程。打造校企協同育人平台,如建立“基地+企業+高校”的開放運行機制,形成高校與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產業園區的聯合培養機制,不斷創新“企業出題、校企解題、學生做題”的“項目制實習”模式,並將培養平台建設成集工程實踐教學、科研攻關、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於一體的產教融合創新平台。此外,要更加重視財政、科技、金融等領域政策創新,為打造協同育人平台提供更加有利的外部條件。

營造良好環境氛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全面加強黨對人才事業的領導,以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聚才的良方,推動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人才發展環境。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卓越工程師,要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包括積極營造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社會環境,公正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待遇適當、保障有力的生活環境,為卓越工程師心無旁騖鑽研業務創造良好條件。此外,還要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不斷提高工程師的社會地位,積極為其成才建功創造條件、厚植沃土。

(作者為東華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02日 09 版)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