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持續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丁兆丹

2024年01月22日08:46    來源:光明日報

元旦以來,各地文旅部門紛紛發力,以各種方式推介本地文旅資源,降低旅游成本,吸引廣大游客。在1月16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人員表示,今年春運全國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90億人次,創歷史新高。預計全國鐵路將發送旅客4.8億人次,民航運輸量將突破8000萬人次。

2023年,以淄博、哈爾濱為代表的文旅“出圈”,“文博熱”從年初火到年尾,“國潮”文化產品持續得到年輕人追捧,文化精品力作接連涌現,“村超”“村BA”等現象級文化消費熱點層出不窮……回望2023年,文化市場活躍,文旅消費回暖。剛剛開啟的2024年,有力接續這一良好態勢,文旅市場一派興旺。各種文化消費需求快速釋放背后,AI賦能文化產業鏈條、文化跨界融合發展、文化新業態新模式頻現等特征和趨勢凸顯,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蓄積。

國家和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和文旅產業支持政策,有效提振了文化市場的發展信心。僅過去這一年,《關於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印發、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公布、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啟動,連同各地不斷出台的政策利好,為非遺文創、夜間經濟、沉浸式文化體驗、“元宇宙+”新場景、雲演藝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業態注入新活力,激活各類文化消費新空間,助推各地文化產業園、文化街區、文化商圈等多元產業空間邁向高質量發展。以北京為例,在文化產業政策驅動下,“大戲看北京”成為首都文化新名片,北京時裝周等品牌活動成為提升城市文化氛圍的有力抓手,文化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強勁。

文化建設守正創新,需要定力與耐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不斷完善,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啟動實施,文旅融合等文化創意融合發展特征凸顯,數字科技深度賦能文化產業創新,文化新興業態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據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突破9萬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文化新業態行業營業收入佔比為40.2%。文化供給與消費的提質升級,讓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體驗感更加充實。

文化產業繁榮發展,離不開多個層面的創新創造。深入探析各類文化熱點現象,都有規律可循,有來源可追。比如,有人評價當下哈爾濱文旅的火爆源自厚積薄發。從國家層面對冰雪經濟發展的政策引導與支持,到地方政府貫徹“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促進特色文化旅游發展,再到當地文旅主體的主動創新和真誠服務,共同促使“冷資源”變“熱經濟”。正是得益於戰略引導、政策利好、各方協同創新,文化產業方實現集聚快速發展。

新時代為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供了豐厚土壤。尤其是,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在此過程中更廣泛地融入現代生活,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不斷被激發,並成為文化消費的重要驅動力。人們對於高質量文化供給的新期盼,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動能。更好滿足人們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需更敏銳把握文化市場未來發展趨勢,盤活歷史文化資源,加快文化數字化步伐,鼓勵支持業態場景創新、供給質量優化,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升文化服務能力。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明確提出,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讓全社會各類文化主體和文化人才煥發創新熱情、增強創造能力。站在新的起點上,讓我們乘勢而上、踔厲奮發,繼續推動文化繁榮,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丁兆丹,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