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推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王文姬 夏杰長

2024年01月16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推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契合人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有利於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然選擇。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刻把握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多措並舉協同推進。

  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新機遇

   文化強國戰略賦予文化產業發展重要使命。文化產業承擔著優化經濟結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功能,是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雙統一”的有效力量。一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的當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成為重要文化使命。另一方面,我國經濟處於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文化產業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特點,體現出創新性強、融合性強、可塑性強的優勢,是典型的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數字技術帶來文化生產重大變革。當前數字技術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催生出新的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應用場景,文化生產進入到以新技術為基礎、以新業態為引領、以新理念和新政策為推動的新階段。技術層面,大數據、大模型、沉浸式感知交互等創新技術的不斷迭代和發展,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數字化“新表達”,創新了消費場景、交易方式和傳播途徑。產業層面,傳統文化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加速,網絡文化產業、數字內容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等在科技和金融的加持下快速成長,逐步形成文化產業數字集群和虛擬集群。政策層面,無論是“十四五”規劃還是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都顯示出國家對發展數字文化經濟的高度重視。

   服務零售快速增長打開文化消費新空間。隨著收入水平攀升、消費群體更迭以及信息技術變革,我國消費者的需求和行為正在發生深刻變化。2023年1至7月,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20.3%,明顯快於商品零售額的增速,服務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佔比不斷提升,居民消費呈現由基本生存型向發展享受型升級的趨勢,以數字化、融合化、體驗式為特征的新型文化消費成為消費領域的熱點和亮點。主要表現在:一是文化消費市場不斷下沉,拓展了增量市場。如演唱會市場下沉至三四線城市,帶火小城市文旅經濟。二是文商旅融合發展,消費場景不斷創新。沉浸式演出、互動體驗、文化主題餐飲、智慧旅游等新產品新業態層出不窮,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三是國潮文化和品牌成為消費時尚。文化IP周邊產品、漢服、老字號等國貨品牌熱銷,情懷化、個性化、品質化消費興起。

   持續高水平對外開放煥發文化貿易新氣象。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是加快建設文化強國和貿易強國的必然要求,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到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貿港建設,從《關於推進對外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到對外文化貿易“千帆出海”行動計劃,我國文化貿易在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格局下,迎來“量質齊升、更上層樓”的發展階段。自2021年開始,文化產品出口多年穩居全球第一,文化服務出口佔服務出口比重持續提升。文化貿易作為連接經濟與文化的紐帶和橋梁,對樹立文化自信、傳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起到重要作用。

  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新一輪數字技術競爭優勢不夠突出。當前,以大模型技術創新為代表的新一輪數字經濟將重塑生產和消費,我國文化資源極為豐富,但在大模型開發所依賴的數據訓練師人才、深度學習算法及算力效率上與技術領先國家差距還較為明顯,中華文化的數字資源價值還未實現充分轉化,文化數字資源利用面臨如何更好活態化傳播、數字化永生和生態化應用等挑戰。另外,在數字規則競爭方面,我國在數據跨境流動、數字服務市場開放、數據本地化存儲、個人隱私數據保護等關鍵數字治理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加強與高水平國際數字規則的銜接。

   “龍頭型、鏈主型”文化企業發展不夠。我國文化企業多為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缺乏具備產業帶動力、產業格局控制力和產業生態主導力的“龍頭企業、鏈主企業”。首先,文化產業鏈缺少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現有鏈主企業數量不夠,帶動和輻射能力不足,無法引領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等方面向更高層次提升。其次,存在文化產業鏈條內部前后聯系不明顯、縱向分工程度不高的問題,資源、信息共享不充分,鏈上文化企業多處於“單打獨斗”狀態,沒有很好形成“抱團發展、集群作戰”的合力。最后,文化產業鏈相對短小,存在地區分割和行業分割現象,文化資源整合難度大。

   面臨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困局。盡管我國文化產業規模快速增大,但在創意設計、研發創新等價值鏈中高附加值環節上的投入和產出相對較低,大部分文化產業活動仍集中在生產、制造和加工等低附加值環節,缺乏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掌控,導致利潤相對較低。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較為復雜:一是知識產權保護和創新生態環境不夠完善,創意產業發展不足﹔二是文化品牌塑造、傳播以及文化精品創作能力不足,目前主要以勞動密集型文化產品出口為主,創意設計、版權服務等在國際文化貿易中缺乏市場主導權。

  多措並舉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結合起來。加快完善有利於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提升文化治理效能。以政府為主導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促進城鄉和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優質化、標准化、均等化發展。以市場為主導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促進供需匹配,以高質量供給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

   以科技創新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抓住數字化機遇,推動文化產業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優化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筑牢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微觀基礎,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集群化發展。積極推動跨界融合和合作創新,放大文化的支點撬動作用,在跨界融合中豐富文化產品供給。

   引導各類市場主體踴躍參與文化建設,推動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鼓勵大型文化企業通過資源整合、重組並購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團,支持中小微企業在個性化、多樣性、高品質文化產品和服務方面形成比較優勢。構建完善的文化企業服務體系,為市場主體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布局和發展一批特色鮮明、主業突出、集聚度高、帶動性強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區等,形成以“頭雁”領航“群雁”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

   搭建“全鏈條”人才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完善人才引、育、留、用體系,培養既具備產業經濟思維又擁有數字技術和文化創意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建設適配的學科專業。

   (作者:王文姬、夏杰長,分別系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