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龍
2024年01月10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對於中國共產黨人而言,讓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國之大者”,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績。群眾利益無小事。關心群眾利益,既要為群眾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著想,多做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也要多做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努力幫助群眾解決一個個具體困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朴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群眾的需求都是實在具體的,人民群眾往往通過所見所得所獲來評判發展成效。隻有用心用情用力抓好辦成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更好的生活品質,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干事創業熱情和創新創造活力,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筑牢堅實根基、提供不竭動力。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抓好辦成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領導干部要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善於從政治上看問題,充分認識到關系群眾生活幸福的事、涉及群眾合法利益的事,處理不好都可能小事變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回憶在福州工作時的情景,諄諄告誡:“當地叫‘三日不見綠,兩眼冒金光。’能不能吃上菜就是政治。現在我們有一些在基層的干部,特別是一些年輕干部,忽視了這方面的問題,這是不行的。”飯碗裡,盛著民意,連著民心。老百姓生活裡的事,都應是領導干部念茲在茲的大事。抓好辦成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傾聽百姓心聲,摸清實際需要,通過解決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環境等人民群眾關切的實際問題,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
抓好辦成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科學謀劃、精准施策。從社會大環境來看,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同時也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這些因素必然會對人民群眾的收入、就業、住房等產生一定影響,統籌好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難度不小。從群眾的需求來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廣泛且日益多元,對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領導干部要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處理好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等關系,深入調研、科學謀劃,及時精准掌握群眾的真實需求和發展期盼,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努力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抓好辦成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不僅要有為民造福的使命擔當,還要有務實的工作作風和科學的工作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這裡的“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蘊含著豐富的經驗啟示和科學方法。我們要聚焦群眾所急所需所盼,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以求真務實的作風、鍥而不舍的精神、久久為功的韌勁,一件接著一件干,一錘接著一錘敲,把一個個“小而美”的民生項目抓實落地,不斷推動“願景圖”變為“實景圖”,真正讓群眾可感可及。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0日 09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