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洲
2024年01月09日08:27 來源:光明日報
習近平文化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新境界,為我國實現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提供了行動指南,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電影強國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電影強國,對內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對外是提高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藝術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質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做好做強中國電影,讓中國電影高峰作品迭出,需要優秀的電影人才,需要德藝雙馨的藝術家。藝術院校作為培養電影人才的主陣地,要積極服務黨和國家的文化戰略,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努力把學校辦成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培養合格從業者的人才基地,努力為國家培養電影藝術高級專門人才。
文藝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的,“以人民為中心”是當代中國文藝在國際上獨具的特色。藝術院校要堅持“向人民學習、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藝術家”的培養理念,培養適應電影事業與產業發展需要的專業化、國際化、實踐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具備高水平電影藝術理論、高水平藝術知識、高水平藝術創作技能的復合型電影專門人才。堅持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訓練緊密結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緊密結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藝雙馨的卓越藝術人才。以紅色電影資源庫為抓手,以影視史、論、評示范課為標杆,深化思政課程改革和課程思政建設,堅持不懈地教育學生在學習中堅持中國立場、深植民族情懷。中國電影是歷代中國電影工作者開拓創新的成果、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院校要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思考中國電影的革命文藝、人民文藝傳統。革命文藝、人民文藝是中國電影鮮明突出的底色,先行者們將紅色基因帶進了中國電影,使中國電影得到了紅色文化的深刻浸潤,創造了“左翼電影”“進步電影”“人民電影”“主旋律電影”等歷史豐碑,這些優秀的藝術經驗需要新一代電影工作者予以傳承和發展。今天的電影人才培養,應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觀,教育引導學生領悟中國電影創作者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一部分在歷史長河中所激發的藝術追求、民族情懷和生命感悟,引領學生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研究、創作電影。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中,總書記更是強調,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採眾長的文化自信。在培養電影人才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傳承中國文化傳統和電影傳統,注重引導學生借鑒中國歷代文藝工作者的優秀藝術經驗進行創新發展。同時,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中國藝術傳統與中國電影之間的關系,力求將中國藝術傳統帶進電影課堂,讓學生感悟到藝術傳統是豐沛的創作資源、是激發創作思維的動力,從而培養面向新時代的新型電影人才。2018年10月,北京電影學院面向全體研究生開設了“中國藝術傳統與中國電影”等必修課程,從多種視角來拓展學生對藝術傳統、文化傳統的認知,促進學生在學術研究、藝術創作中重視文化傳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觀。該課程獲評2021年北京高校研究生教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團隊榮獲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稱號,對促進課程思政建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輻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在象牙塔裡不會有持久的文藝靈感和創作激情。這啟示我們,藝術工作者要“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相應地,藝術院校的辦學要走出校園,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社會,理解人生的酸甜苦辣,從而創作出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影視作品。社會實踐既是深度參與的社會活動,也是激發創造力的藝術活動,通過社會實踐,學生才會有深刻的感悟,才能意識到:隻有深入群眾,具備有深度、有溫度的創作情懷,才能創作出緊跟時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藝術作品。
時代呼喚藝術精品,精品的誕生需要優秀的藝術人才。我們要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人才培養道路,創新育人模式,注重實踐教學,將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完善科教結合、產學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積極推動藝術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培養拔尖人才的新模式,以扎實的拍攝實踐為教學導向,以優質的藝術成果為目標追求,以提高學生創作能力為著力點,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編導一體創作型人才。為探索創新型、實踐型、復合型影視人才培養,北京電影學院開設“拔尖人才實驗班”,選拔有創造力的優秀學生,匹配國內國際頂級師資精准教學,構建人文素養、學科基礎和專業拓展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以傳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激發學生的創作活力和創新能力,立德樹人,守正創新,讓學生們在掌握電影基本制作技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藝術潛力,創造性地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中國本土影視拔尖人才,為中國電影的高峰創作提供更多新鮮力量。
(作者:王海洲,系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