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
分享

毛澤東詩詞中的紅旗意象:中國革命就是“風卷紅旗過大關”

汪建新

2023年12月28日08:43    

紅旗,是中國革命道路的象征。從秋收起義的“旗號鐮刀斧頭”,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山下旌旗在望”﹔從紅軍行軍途中“風卷紅旗過大關”,到中央蘇區“風展紅旗如畫”﹔從二萬五千裡長征“紅旗漫卷西風”,到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升起五星紅旗,足以証明毛澤東對紅旗情有獨鐘。在毛澤東的詩詞中,“紅旗”多次出現,詩情中鐫刻著紅色歷史的痕跡,也流淌著他豐沛的革命情感。

今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近日,“風卷紅旗過大關——偉人足跡在江西”全媒體主題採訪團來到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專訪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汪建新教授。在採訪中,汪建新教授深入探討了毛澤東詩詞中的紅旗意象,並強調了這些意象所蘊含的精神在當下的重要意義。

汪建新教授接受大江網、大江新聞採訪

毛澤東詩詞中的紅旗意象

“毛澤東首先是一個政治家,然后才是詩人。他是一個詩人政治家。”汪建新說,毛澤東一生伴隨著紅旗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紅旗就是他的信仰。毛澤東有關紅旗的詩句豪壯雄渾,熱情奔放,風格多樣而又獨特,浸透著毛澤東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

汪建新介紹,在已經公開發表的毛澤東詩詞作品中,“紅旗”意象出現了12次之多,是一個出現頻繁、寓意深刻、頗具特色、極有研究價值的意象:旗號鐮刀斧頭(《西江月·秋收起義》)﹔山下旌旗在望(《西江月·井岡山》)﹔紅旗躍過汀江(《清平樂·蔣桂戰爭》)﹔風展紅旗如畫(《如夢令·元旦》)﹔風卷紅旗過大關(《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不周山下紅旗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紅旗漫卷西風(《清平樂·六盤山》)﹔壁上紅旗飄落照(《臨江仙·給丁玲同志》)﹔妙香山上戰旗妍(《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紅旗卷起農奴戟(《七律·到韶山》)﹔旌旗奮,是人寰(《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滿街紅綠走旌旗(《七律·有所思》)。

紅旗,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標志,是中國革命道路的象征,是人民軍隊的形象,是紅色政權的體現,是紅色理論的符號。在毛澤東詩詞中,這12個句子當中的紅旗意象,又有6個是“山+紅旗”。汪建新表示,要合理地解釋這種現象,就必須對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毛澤東把“紅旗”作為其心靈的感化物。“紅旗”幾乎飄揚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每一步進程之中。在不同歷史條件下,革命的形勢與任務不盡相同,“紅旗”成為具有不同歷史內涵的意象。

山加紅旗意象的深意

1927年秋天,秋收起義是毛澤東革命生涯的一個重大轉折,穿長衫的他開始帶兵打仗,開始用槍杆子改寫中國歷史。為記錄秋收起義這段歷史,34歲的毛澤東揮毫寫下《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沉,霹靂一聲暴動。”

汪建新表示,這首詩是所有毛澤東詩詞當中最早最直接頌揚中國革命的作品,是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堪稱秋收起義第一詩。詞的首句“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開門見山,點出軍名、旗名。“軍叫工農革命”,而不叫“國民革命”,秋收起義部隊破天荒地使用了“工農革命軍”的番號。“旗號鐮刀斧頭”,而不標“青天白日”,直截了當地亮明了秋收起義的革命性質。從秋收起義開始,中國共產黨人重打旗鼓另開張,第一次公開地亮明了自己的旗號,工農階級從此有了為老百姓打天下的子弟兵!這也是毛澤東詩詞首次出現旗幟,為此后的紅旗意象確定了革命色調和基本樣式,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歷史意義。

秋收起義部隊受挫轉兵,毛澤東又把紅旗插到井岡山上。從此,毛澤東高舉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紅旗,戎馬倥傯,攻堅克難,勇往直前。井岡山斗爭和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寫下多篇有關紅旗的詩詞,如“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等。

汪建新表示,這些詩詞中的“山+紅旗”意象,透露出毛澤東堅定的信念,有力地回答“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生動形象地詮釋了“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的真理。他說,毛澤東詩詞中頻繁出現的“山+紅旗”意象,是一個特定的組合。中國革命道路就是在大山深處,逐步尋求到的,這條路既是井岡山道路,也是我們中國革命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是這樣一座山一座山地蹚過來的,所以“山+紅旗”中每一個詩句,就是中國革命的邏輯。

汪建新教授接受大江網、大江新聞採訪

中國革命就是“風卷紅旗過大關”

“中國革命就是‘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在這樣的歷史邏輯下,一步一步走向勝利的。”汪建新在採訪中說,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進程當中,經歷了許多重要的大關,這些在他的詩詞中其實都有體現。

汪建新用了毛澤東的三句詩概括中國革命三個重要歷史階段:第一句詩就是1925年《沁園春·長沙》中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來表達中國共產黨人的宏偉志向,路在何方,中國共產黨人必須經歷一個艱難的探索階段﹔第二句詩就是1927年《菩薩蠻·黃鶴樓》最后一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來描述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八七會議決定武裝反抗,從此找到了出路﹔第三句詩就是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最后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表示中國革命順著井岡山這樣的一條道路,一直往前走,走到1949年中國革命成功。這三句詩高度地凝練出毛澤東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所經歷的三個大關。

“我們從毛澤東詩詞的紅旗意象的研究中,得到的啟示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汪建新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革命最初階段,是學習蘇聯的十月革命模式,在城市裡面搞暴動,以城市為中心,但結果碰得頭破血流。而毛澤東同志最大的歷史貢獻,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革命特點,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革命道路。

要從紅旗意象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汪建新向記者介紹,毛澤東詩詞處處充滿正能量。從毛澤東詩詞頻繁出現的紅旗意象,就可以讓我們當代人從中汲取到信仰的力量、信念的力量。青年毛澤東上下求索,努力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當他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之后,在他此后的革命生涯當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瀾”,還是“雄關漫道真如鐵”,毛澤東始終矢志不移、執著追求。這從毛澤東詩詞當中頻繁出現的紅旗意象就能夠充分地體現出來,而且這些紅旗意象的內容都是非常的穩定,這也體現出毛澤東同志理想信念的執著和堅定。

在採訪的最后,汪建新教授表示,毛澤東詩詞中的紅旗意象體現了他對中國革命的堅定信念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這些意象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歷史的見証。我們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同時又必須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篇大文章,繼承和發揚毛澤東詩詞中的紅旗意象所蘊含的精神,堅定信仰,不斷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作者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干部教育,10多年來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與研究。專著有《毛澤東詩傳》《品讀詩人毛澤東》《紅色管理搖籃井岡山》《破譯廣告》《問鼎名牌》等﹔主講系列文獻藝術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毛澤東的詩人情懷——尊前談笑人依舊》﹔譯著有《戰略管理》《面向未來的管理——組織行為與過程》。)

(來源: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 全媒體記者胡武龍、朱正、鄭周贇)

(責編:代曉靈、秦華)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