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
分享

毛澤東詩詞中的文化自信及其啟示

汪建新

2023年12月28日08:42    

摘要:毛澤東詩詞是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結晶。毛澤東詩詞對古典詩詞推陳出新,對審美風尚積極秉承,對中國歷史縱橫評說,對民族精神自覺服膺,對中國智慧運用自如,對中國氣派極力推崇,對中國力量自覺汲取,對中國故事主動宣講,對革命文化傾情塑造,對祖國河山熱情禮贊,彰顯出一代偉人神採飛揚的文化自信。毛澤東詩詞中的文化自信來源於:傳統文化的豐富滋養、古典詩詞的深厚功底、湖湘文化的直接熏陶、天賦個性的充分體現、時代潮流的反復磨礪和精益求精的嚴謹態度。毛澤東詩詞中的文化自信,對於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和激勵價值。

關鍵詞:毛澤東詩詞﹔文化自信

作者簡介:汪建新(1964—),男,江西婺源人,博士,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一級巡視員,教授,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為領導學、毛澤東詩詞。

文化自信作為一種文化心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與自覺崇尚,是對先進文化頑強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和充分信心,是對民族文化獨特魅力的真摯情感和濃郁情結。它不僅僅是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歸屬感和榮譽感,更是基於民族文化立場,對民族文化的精神追求、獨特優勢、文化特質和發展前景等的正確體認。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這是毛澤東青年時代的一句詩,是毛澤東自信人生的真實寫照。文化自信是毛澤東終其一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狀態、行為方式和精神力量。毛澤東是叱咤風雲的卓越政治家,也是獨領風騷的偉大詩人。在締造新中國和建設新中國的偉大實踐中,毛澤東成就了彪炳史冊的千秋偉業,也創作了氣吞山河的光輝詩篇。毛澤東詩詞氣勢恢宏、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意境高遠、博大精深,是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結晶,也是生動描繪近現代中國滄桑巨變的宏偉史詩,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營造出博大的文化氣象,彰顯了深邃的文化自信。毛澤東詩詞中的文化自信,絕非憑空而來,有厚重的歷史淵源,有深刻的時代烙印,也有鮮明的個性色彩。毛澤東詩詞中的文化自信,有著諸多重要的現實啟示,激勵著當代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實現文化自強,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一、毛澤東詩詞中文化自信的卓越表現

(一)對古典詩詞的藝術創作推陳出新

據曾經擔任中共湖北省委副秘書長的梅白回憶,毛澤東說過:“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像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像你這樣的中年人也喜歡。……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哀而不傷、溫柔敦厚嘛!”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也是流傳時間最久遠的文體。

近代以后,古典詩詞逐漸走向僵化,充斥陳詞濫調,盛行無病呻吟。隨著新文化運動開展,新詩革命應運而生。但有些詩人又矯枉過正,全盤西化,徹底拋棄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毛澤東以卓爾超群的詩人才華和無與倫比的作品魅力,從內容到形式,從語言到意境,從題材到風格,對古典詩詞革故鼎新。毛澤東詩詞清新、宏闊、崇高、壯美,字裡行間充沛著浩然之氣,從意境上極大地豐富了古典詩詞的表現領域,使其得以在20世紀的中華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毛澤東詩詞結束了新詩與舊詩水火不容的態勢,激活了傳統詩體表現新時代的巨大能量,奠定了包容共生的格局,為中國現代詩歌開拓了廣闊道路。毛澤東的豐富創作實踐和深邃詩學主張,解決了中國當代詩歌創作中繼承與創新、內容與形式、普及與提高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指明了中華民族詩詞發展的方向,激勵人們自信自立、百折不撓地去創造無愧於中華詩國傳統的現代民族新詩。

毛澤東的詩詞藝術成就舉世公認,柳亞子讀了《沁園春·雪》之后,拍案叫絕:“毛潤之《沁園春》一闕,余推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后,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郭沫若對毛澤東的評價是“充實光暉,大而化,空前未有。經綸外,詩詞余事,泰山北斗”。正如一個外國詩人所說:“一個詩人贏得了一個新中國。”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毛澤東詩詞具有永恆的魅力,無論如何都是“一萬年也打不倒”。

(二)對代代相傳的審美風尚積極秉承

中華美學精神,反映中國人幾千年來創造和積澱下來的審美方式和審美情趣,在靈活處理文與道、情與理、氣與韻、意與象等等關系中,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感受和深邃的思想啟迪。《庄子·知北游》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在毛澤東詩詞中幾乎找不到“美”字,但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互為一體。毛澤東詩詞以美鑄詩,以美揚善,不僅反映了他個人的美學主張和審美偏好,也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品位和價值追求,弘揚了中華民族的美學精神,不容置疑是一座藝術美的寶庫。

毛澤東善於運用中國古典詩詞這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審美方式上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的優良美學傳統。在審美風格上,他欣賞以曹操為代表的建安風骨,以李白、李賀、李商隱為代表的浪漫詩風,以蘇軾、辛棄疾、陳亮為代表的豪放詞派,並把他們的風格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美善相樂”是儒家美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美學的主要特征。清代沈德潛《說詩碎語》雲:“有第一等胸襟,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毛澤東詩詞崇高理想與現實因素相互滲透,抒發著一代偉人明睿、高昂、奮進、崇高的博大情懷。毛澤東詩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正氣之歌、英雄之歌、勝利之歌,具有向上向善的巨大張力,蘊涵著鼓舞人、激勵人、感染人、塑造人的巨大審美價值和教育功能。

“天人合一”是毛澤東的哲學觀念與審美情趣,也是他的政治追求和社會理想。“天人合一”強調天道與人道、人與自然和諧互通,反映中國古人善待自然的積極態度,體現以人情看物態、以物態度人情的審美思維,是中國審美文化的主導精神。毛澤東詩詞的情志表達往往通過自然意象的傳神寫照來實現,在心物交融的豐富體驗中,把花草林木、風雷雨雪、春夏秋冬、陰晴圓缺等描繪得出神入化、儀態萬千。

(三)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縱橫評說

柳亞子曾贊揚毛澤東“推翻歷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詞”。毛澤東一生都在研讀歷史、評說歷史、借鑒歷史、創造歷史。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山東大學教授高亨填詞《水調歌頭》予以點評,“掌上千秋史”一句高度凝練了毛澤東詩詞的歷史蘊涵。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澤東縱覽天下風雲,俯瞰歷史興衰,把握時代潮流。毛澤東在“湘江北去”“茫茫九派流中國”的似水流年中回望歷史﹔在“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的風物演化中把握歷史。“閱盡人間春色”,面對巍巍昆侖,他回溯波譎雲詭的社會發展史。《沁園春·雪》列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以此來“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暢游北戴河時,他與曹操進行心靈對話。“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他從《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聯想到正邪交鋒的漫長歷史。《賀新郎·讀史》區區115個字,縱論中國歷史,認為“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頌揚“盜跖庄蹻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裡濤”,毛澤東對遭讒去職、憤然投江的屈原充滿敬仰。“孤鴻鎩羽悲鳴鏑,萬馬齊喑叫一聲”,他對敢於直諫的“中唐俊偉”劉蕡大加贊賞。“賈生才調世無倫”“少年倜儻廊廟才”,毛澤東既肯定賈誼“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台”的經國偉略,又對他“梁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的迂腐至極而深感惋惜。毛澤東曾因“百代多行秦政法”,而賦詩要求郭沫若“勸君少罵秦始皇”。但毛澤東堅信“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評說歷史的春秋筆,恰如劉勰《文心雕龍》所說“思接千載”,把歷史長河寫得律動跳躍,靈動傳神。

(四)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自覺服膺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民族精神是毛澤東詩詞的精髓,毛澤東詩詞反映了特定時期中華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維、行為和價值取向,已經轉化為賦有價值形式的文化符號,匯入到中華民族的精神長河。毛澤東詩詞所蘊含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是黨帶領人民為追求獨立、解放、幸福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動力。

“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激發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極大熱情和創造性,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蒸蒸日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多了樓台亭閣”。

毛澤東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也是戰斗的一生。早在長沙求學期間,青年毛澤東就在日記中寫下了《四言詩·奮斗》:“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他少年時代豪氣沖天,青年時期躊躇滿志,壯年時期執著豪邁,晚年時期壯心不已。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抗戰時期,毛澤東專門創作《五律·挽戴安瀾將軍》頌揚國民黨抗日名將,在《四言詩·祭黃帝陵》中號召:“各黨各界,團結永固”“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億兆一心,戰則必勝”,表達中國共產黨人團結抗戰的民族大義。“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毛澤東賦予民族精神以鮮明的國際意義,表達了徹底消滅帝國主義,實現世界大同的堅強決心。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前者是舊中國黑暗無邊的噩夢,后者是謳歌新中國錦繡壯美的好夢。“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表達出中國人太空遨游、深海探險的千年夢想。

(五)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智慧運用自如

中國歷史悠久,經歷了無數的戰爭博弈、改朝換代、文化交鋒和社會變革,積澱了大量化解危機、經邦濟世、克敵制勝的經驗和智慧。毛澤東徜徉於博大深邃的中國智慧寶藏,並將其爐火純青地運用於治黨治國治軍,是中國智慧的集大成者,而毛澤東詩詞也凝結了歷代先賢的韜略智慧。尤其是毛澤東的軍旅詩詞,把詩情融入戰爭,使戰爭充滿詩意,不僅是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的生動畫卷,也是毛澤東用兵如神的藝術再現。

毛澤東善於審時度勢,具有謀劃大局、創造大局、駕馭大局的過人膽略。面對敵強我弱的總體態勢,毛澤東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橫掃千軍如卷席”,一個“席卷”,一個“卷席”,這兩句詩正是“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詩意表達。

毛澤東博採眾長,師古而又不拘泥於古。王船山親歷過農民戰爭,看到了農民中蘊藏著巨大力量,“天之生才也無擇,則士有頑而農有秀”“求先君之遺裔,聯草澤之英雄”。毛澤東把這種全民戰爭的思想萌芽升華為“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枯木朽株齊努力”。王船山認為農民起義軍的作戰特點是“敗亦走,勝亦走”“進必有所獲,退以全其軍”,毛澤東將其發展成“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毛澤東詩詞中反映紅軍運動、行軍的詩句不少,如“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雪裡行軍情更迫”“七百裡驅十五日”。人民軍隊歷史上最有名的“走”就是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以“走”制敵,盡現了化險為夷、絕處逢生的中國智慧。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之后,毛澤東一反歷代兵家“窮寇毋追”的兵法原則,諄諄告誡人們要戒驕戒躁、一鼓作氣、除惡務盡。毛澤東思的是楚漢之爭的歷史教訓,用的則是“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軍國大計,因而才有了解放戰爭的一往無前,才有了新中國的橫空出世和長治久安。

(六)對蔚為壯觀的中國氣派極力推崇

《新民主主義論》在闡釋新民主主義文化時強調:“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毛澤東詩詞是20世紀最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它氣魄宏偉、情志飛揚,又明白曉暢、雅俗共賞,其蔚為壯觀的“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令無數人為之心醉神迷,在中華大地廣為傳誦,感染並熏陶了幾代中國人。

毛澤東詩詞古朴典雅,是運用舊體詩詞形式反映現實斗爭和現代生活的光輝典范。毛澤東詩詞蘊含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元素,從文化名人到歷史典故,從民間故事到神話傳說,從哲學思維到日常習俗,字裡行間,俯拾皆是。毛澤東詩詞中反復出現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風雪雲霧、蒼鬆臘梅等,要麼是歷代文人騷客借以托物言志的傳統物象,要麼是現代作家用來描繪戰爭風雲的常用素材,具有不同於世界他國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毛澤東一向反對使用古奧偏典,故作晦澀。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廣大讀者頗為熟悉的,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牛郎神女、吳剛嫦娥。他引用或化用的名人詩句,如“一枕黃粱再現”“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唱雄雞天下白”等,一看便懂。他把“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這樣的日常口語直接入詩,將“莫道君行早”“離天三尺三”這樣的民間諺語信手拈來,毛澤東詩詞語言質朴、生動活潑。

毛澤東詩詞蘊含著充滿激情的理性,熾熱而深邃,呈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特征。它史詩般地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社會風貌,使讀者能夠真切體察中國人民的疾苦心聲,深刻感知20世紀中國歷史的跌宕起伏與滄桑巨變。毛澤東詩詞又洋溢著充滿理性的激情,深沉而濃郁,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它想象獨特、吐納風雲,在平淡中彰顯神奇,在黑暗中閃耀光明,在困難中展望前途,在曲折中呈現剛毅。毛澤東詩詞明顯偏重於豪放格調,包涵寰宇、貫通古今,凸現出大國氣象和偉人氣度。

(七)對堅不可摧的中國力量自覺汲取

毛澤東詩詞形象地寄寓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救亡圖存和勵精圖治的價值取向與使命擔當,深刻展示了中國夢的理想境界、精神特質和人間正道。毛澤東詩詞具有永恆的魅力,既有驚心動魄的震撼力,又有扣人心弦的穿透力﹔既有催人奮進的感召力,又有朴實無華的親和力。毛澤東詩詞凝結著無窮的中國力量,這股力量一定能夠轉化為實現中國夢的不竭動力。

中國力量,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力量。毛澤東始終奉行人民史觀,他所做的一切都深深地打上了人民的烙印。“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毛澤東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之偉力存在於民眾之中。“十萬工農下吉安”“百萬工農齊踴躍”“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毛澤東堅信人民群眾一旦覺醒並匯入中國革命的歷史洪流,將成為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毛澤東詩詞是毛澤東不懈探索救國救民真理心路歷程的生動縮影。用毛澤東的三句詩,便能勾勒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歷史進程,揭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深層邏輯。“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中國革命的道路究竟應該怎麼走?這是不斷思考與探索的重大問題。“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對大革命失敗的危局,毛澤東毅然領導發動秋收起義,引兵井岡,走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井岡山斗爭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人間正道是滄桑”,南京解放昭示了井岡山道路是中國革命勇往直前的人間正道。正因為如此,毛澤東有著深厚綿長的“井岡情結”,創作了《西江月·井岡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念奴嬌·井岡山》。三首詞又都提到了“黃洋界”:“黃洋界上炮聲隆”“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這一現象在毛澤東詩詞中絕無僅有。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道路自信,它是推動中國革命勇往直前的磅礡力量。

(八)對不同凡響的中國故事鮮明宣講

毛澤東把中國古典詩詞推向了世界。在吟詠唱和之間,毛澤東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不僅讓外國人了解了他的詩人才華和情感世界,而且向國際社會宣傳了救亡圖存、改天換地的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頌揚了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中國精神,塑造了新中國反對霸權、維護和平的大國形象。

1936年7月,急於探尋中國革命奧秘的埃德加·斯諾率先沖破重重封鎖,在陝北蘇區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考察採訪。毛澤東與斯諾多次進行了徹夜長談,他破例詳細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還把《七律·長征》抄錄給了斯諾。1937年10月,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由倫敦戈蘭茨公司出版。在“長征”一章,斯諾寫道:“我把毛澤東主席關於這一6000英裡的長征的舊體詩附在這裡作為尾聲,他是一個既能領導遠征又能寫詩的叛逆。”《紅星照耀中國》一問世便風靡全球,此后,外國記者紛至沓來。

1957年1月,《詩刊》雜志首次發表毛澤東《舊體詩詞十八首》。同年9月、11月,蘇聯真理出版社和蘇聯外國文出版局出版發行了內容相同的兩種俄文版《毛澤東詩詞十八首》。此后,毛澤東詩詞的外文譯本不斷涌現。1961年9月,毛澤東在武漢邀請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觀看自己暢游長江。蒙哥馬利送給他一盒555牌香煙,毛澤東則回贈親筆手書的《水調歌頭·游泳》,讓這位外國人看到了中國建設的喜人局面和美好前景。但毛澤東詩詞畢竟是中國古典詩詞,外國人不易理解。比如,將“黃洋界上炮聲隆”誤解成“黃色海洋的邊上,響起了隆隆炮聲”。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37首本的《毛主席詩詞》后,外國文書籍出版局立即組織翻譯出版英譯本。1964年1月,毛澤東應英譯者的請求,就自己詩詞中的一些詞句,一一作了口頭解釋。一共有32條,達1900多字。這是毛澤東解釋自己作品條目最多、使用文字最多的一次。足見毛澤東對詩詞作品對外傳播的高度重視和鮮明態度。

(九)對順勢應時的革命文化傾情塑造

中國革命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國革命實踐中孕育而生的革命文化,是傳統文化與革命風雲的結合體,具有撼人心魄的時代價值,無疑是20世紀中國最強勁的文化形態之一。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實踐中,毛澤東始終挺立潮頭,不僅堅定執著地引領中國革命的前進方向,也熱情洋溢地謳歌改天換地的革命壯舉。毛澤東詩詞是中國革命史的壯麗畫卷,也是解讀革命文化的獨特文本。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近代中國內憂外患,中華民族苦難深重。毛澤東詩詞對中國革命的目標有著獨特的詩意表達,具體體現在從“問天”“比天”到“翻天”“換天”的不斷演進。“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一“問天”表現出毛澤東對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祖國命運的深深憂患。“欲與天公試比高”,毛澤東從來不信邪,要與不可一世的統治階級和社會制度分庭抗禮。“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國革命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敢教日月換新天”,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

毛澤東“在馬背上哼成的”軍旅詩詞,不僅真實記錄了中國革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光輝歷程,也生動反映了革命軍民“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的大無畏氣概。“要向瀟湘直進”“直下龍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僅一個“直”字,就使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躍然紙上。毛澤東詩詞12次出現的“旗”、9次出現的“紅旗”,如“旗號鐮刀斧頭”“紅旗漫卷西風”。其中最別致的又是6次出現的“山加紅旗”組合,如“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昭示著中國革命在山裡紅紅火火,從這山到那山不斷取得勝利。紅旗是人民軍隊的標識,紅色政權的體現,紅色理論的符號,具有濃厚的革命意味和文化價值。

(十)對錦繡壯美的祖國河山熱情禮贊

山水屬於自然造化,對山水的感知、態度與情感則是文化。《論語》雲:“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曰:“模山范水,詩人常事。”毛澤東“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為江海客”,具有強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懷。但他不像古人那樣一味寄情於山水,他總是超乎於山水之外,借山水來呈現他豐富的人生感悟與哲理思想,來寄托對祖國壯美山河的深情眷戀,來抒發自己跋山涉水的壯懷雅趣,來表達改造戰天斗地的崇高理想,來展現攻堅克難的壯志豪情。

毛澤東熟悉山,迷戀山,贊美山,有多首詠山之作。從“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到“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從“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到“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礡走泥丸”﹔從昆侖山“橫空出世”到五雲山“遠接群峰近拂堤”,毛澤東以“山”記史,以“山”言志,以“山”造境。“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是他戰天斗地的征服對象。“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山是他造福黎民的改造目標。“刺破青天鍔未殘”,山也是他敢做善為的人格象征。

毛澤東吟詠的江河湖海或洶涌、或壯闊,氣韻生動,明志喻理。毛澤東凝望“湘江北去”,探尋“誰主沉浮”的國家命運﹔感懷“茫茫九派流中國”,思索大革命失敗后的革命前途﹔馳騁“贛江風雪迷漫處”,開展工農武裝割據﹔駕馭“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創造化險為夷的奇跡﹔在“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的黃河兩岸,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導演“百萬雄師過大江”,實現“虎踞龍盤今勝昔”﹔置身“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抒發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豪邁。他驚羨“洞庭湘水漲連天”的磅礡,欣賞“漫江碧透”的清澈,推崇“寥廓江天萬裡霜”的曠達,迷戀“風起綠洲吹浪去”的野趣,沉醉“浪下三吳起白煙”的浩渺,慨嘆“千裡波濤滾滾來”的壯美,向往“熱風吹雨洒江天”的生機,憧憬“江草江花處處鮮”的繁榮。

二、毛澤東詩詞中文化自信的厚重底蘊

毛澤東是詩人政治家,是政治家詩人,他的才華情思和其他角色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毛澤東的文化自信不會憑空而來,也不只是表現在詩詞作品當中。那些成就毛澤東的所有內因和外因,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成為詩人毛澤東文化自信的根源和基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激發了毛澤東的不朽詩篇,也塑造了毛澤東的文化自信。

(一)傳統文化的豐富滋養

江西省吉安市渼陂古村有一幢名叫“唯吾德馨”的清末民宅。1930年2月,毛澤東曾在此居住和辦公。屋內天井牆壁上書有一副對聯:“萬裡風雲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毛澤東對此聯贊不絕口,曾手書此聯,長期挂在中南海菊香書屋,直至逝世,也不曾取下。毛澤東的人生經歷與這副對聯可謂珠聯璧合。

去過中南海毛澤東故居的人們,都驚奇地發現,毛澤東的辦公間及臥室堆滿了古本線裝書。尤其是他的床鋪與眾不同:寬達五尺,一邊高一邊低,睡覺的半邊高,靠牆的半邊低,幾乎被書籍佔據。如此奇特的床鋪布局,是毛澤東終生酷愛讀書、好學不倦的生動縮影。

毛澤東終生都把讀書學習看成是人生的第一需求,“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在湖南一師讀書期間,他作過一幅有關讀書的對聯:“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澤東曾這樣描述他在湖南一師圖書館讀書的感受:“我就貪婪地讀,拼命地讀,就像牛闖進了人家的菜園,嘗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個不停一樣。”毛澤東在延安時說過一句話:“如果再過十年我就死了,那麼我就一定要學習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不管人生處在什麼境遇,順境也罷,逆境也罷,毛澤東始終迷戀讀書。

毛澤東曾把求學經歷描述為“六年孔夫子,七年洋學堂”,但他從未間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研究,始終與中華傳統文化水乳交融。毛澤東讀書的范圍,包羅中外哲學、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而讀得最多的是文史古籍。從先秦到明清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史作,包括正史類、稗史類、演義類、文學類……幾乎無所不讀,全而蓋之。一部3000多卷、4000多萬字的線裝本《二十四史》,他24年不離身邊,反復閱讀。一部300多萬字的《資治通鑒》,他竟看了17遍之多,令人望塵莫及。毛澤東詩詞植根於中華優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蘊涵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元素。

(二)古典詩詞的深厚功底

曾經在中南海毛澤東故居圖書管理小組工作過的張貽玖整理了一份毛澤東圈劃批注過的詩詞目錄。其中包括1180首詩、378首詞、12首曲、20首賦,詩詞曲賦總計1590首,涉及429位詩人。漢、魏、南北朝詩150多首,唐詩約600首,明詩近200首。圈畫過10首以上的,有陶潛、杜甫、辛棄疾等24位詩人。至於他讀過而散佚的詩詞和讀過而未留下印記的詩詞,都無法包括在內。毛澤東對中國古典詩詞涉獵廣博,他既讀各種總集、合集、選集、專集,也讀各種詩話、詞話、音韻、詞韻。他對詩詞集本中有關作者生平、創作經驗、引用的典故或編者對詩詞的評價等,他都表露出極大的關注和閱讀興趣,常加圈點。

毛澤東的詩詞功底有時甚至令一些職業文人都自嘆弗如。明朝詩人李攀龍作品流傳不廣,一般人未必注意到。詩人臧克家曾說:“關於李攀龍,我略知一點情況,但對他的作品沒讀過。”而毛澤東在兩部《明詩別裁集》中,圈劃過李攀龍的詩22首,稱贊說:“我覺得李攀龍有些詩寫得不錯。”據周世釗1972年10月2日日記記載,毛澤東在同他談到林彪時,曾隨口念起李攀龍《懷明卿》一詩:“豫章西望彩雲間,九派長江九疊山。高臥不須窺石鏡,秋風憔悴侍臣顏。”並說,如將詩中“侍臣”改為“叛徒”,送給林彪是最恰當不過的了。他在解釋《七律·登廬山》“雲橫九派浮黃鶴”一句的“九派”一詞時說,就是引自李攀龍《懷明卿》一詩的。

毛澤東一生與古典詩詞有不解之緣。讀詩、學詩、吟詩、賦詩、解詩、論詩,對毛澤東而言,是情趣愛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毛澤東深厚的詩詞藝術修養,催生了詩人毛澤東的勃勃詩興,錘煉了毛澤東詩詞的才思韻味,更凝結了中國詩詞文化的一脈相承。正因為他對古典詩詞爛熟於心,他能夠出口成詩。在文章、報告、書信、談話中,為說明觀點、論証事理、表達感情,他往往信手拈來、旁征博引,能夠隨口背誦出許多古典詩詞。

(三)湖湘文化的直接熏陶

湖南是赤縣神州的芙蓉國,湖湘文化是指長期以來在今湖南地域范圍內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地域性的文化形態。岳麓書院大門外有副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湖湘文化在歷經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練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才半國中”“中興將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國近代史由湘人寫就”“無湘不成軍”等盛譽,涌現了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黃興等經世致用、大氣霸蠻、以天下為己任的歷代名人,影響深遠。

一代曠世逸才楊度曾模仿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寫下慷慨激昂的《湖南少年歌》,其中“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一句,道盡了湖南人的霸氣與豪氣。彭大成在《湖湘文化與毛澤東》一書中,總結了湖湘文化的五大特征:哲理思維與詩人才情的有機統一,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與力行踐履的道德修養,氣化日新、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群體參政意識,運籌決勝、平治天下的軍政謀略。

毛澤東是土生土長的湖南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湖湘文化對毛澤東的詩詞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湖湘文化先賢們對毛澤東思想上的熏陶,環境上的感染,行為上的內化,使他的思想性格、個性氣質、學識修養打上了深深的湖湘文化烙印,練就出毛澤東堅毅頑強、勇於承擔、積極獨立、樂觀自信等品格。敢為人先的思想意識使毛澤東“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使毛澤東深信“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經世致用的韜略智慧使毛澤東尋求到救國救民的“人間正道”。毛澤東詩詞中所表現的心憂天下的愛國主義情操、激情澎湃的浪漫主義情調以及樂觀豁達的現實主義情懷,都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湖湘文化的精神風貌與價值追求。山水相依、靈動多變的地域特征使湖湘文化韻味無窮,也給了詩人毛澤東文思泉涌、新穎別致的詩詞創作靈感。

(四)天賦個性的充分體現

湖南人以“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不怕死、了得難”而聞名,這些個性在毛澤東身上體現得十分充分。他說過:“在我身上有些虎氣,是為主,也有些猴氣,是為次。”用“虎氣”和“猴氣”來比喻自己的性格特征,是毛澤東的又一創造。

毛澤東自幼就倔強好勝、敢作敢當,桀傲不馴的“虎氣”是他性格的主旋律。在同斯諾回憶往事時,談到少年時代與父親所發生的沖突時,毛澤東的表現無疑是最為輕鬆、最為幽默風趣的。比如,“父親當眾罵我懶而無用,這激怒了我。我罵了他,就離開了家……父親堅持要我磕頭認錯。我表示如果他答應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條腿磕頭。戰爭就這樣結束了。我從這件事認識到,我如果公開反抗,保衛自己的權利,我父親就軟了下來。可是如果我仍溫順馴服,他反而打罵我更厲害。”諸如此類的經歷,塑造了毛澤東的“虎氣”個性。

而作為一個革命家,毛澤東是以“叛逆者”的角色登上政治舞台的,他在“造反”中度過了一生。這位傳統社會的叛逆勇士與造反斗士,正是中國革命在人格精神上的象征,驅動毛澤東創造了開天辟地的輝煌業績。從“諸公碌碌皆余子”“糞土當年萬戶侯”,到“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從“萬水千山隻等閑”到“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毛澤東從來不怕壓,不信邪,他總是滿懷信心,以百折不撓的意志,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具有戰勝強敵的英雄氣概和攻堅克難的堅強決心。

《西游記》是毛澤東讀私塾時最早讀到的古典小說,他最注重大鬧天宮的故事。這是把握毛澤東內心世界以及天賦秉性中“猴氣”一面的重要線索。“今日歡呼孫大聖,隻緣妖霧又重來。”毛澤東看重它靈活善變的機智敏銳,更欣賞它無拘無束的斗爭精神。毛澤東一向特立獨行,不願循規蹈矩。他曾說:“我們就像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我們丟掉了天條。記住,永遠不要把天條看得太重了。”

(五)時代潮流的反復磨礪

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20世紀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密不可分。從20世紀至今,中國歷史上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就是由毛澤東開啟的。中國人民終於可以在世界上站立起來,結束受盡西方列強屈辱的歷史,也是從毛澤東開始實現的。毛澤東以其一生的奮斗,包括犧牲了六位家人,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將自己的利益與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他是近代以來中國最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

在毛澤東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自力更生、發奮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曲折坎坷、驚心動魄、波瀾壯闊。這一歷史進程成就了毛澤東的千秋偉業,催生了毛澤東的光輝思想,確立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也磨礪了毛澤東的鋼鐵意志,練就了毛澤東的卓越才華,塑造了毛澤東的文化性格。

毛澤東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集大成者,也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系統整理中華文明的第一人,解決了中華文明發展在近代以來面臨的困境問題,即既要實現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又要使中華文化的文化基因得以保留和傳承。毛澤東批判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使得古老的中華文明在現代中國煥發出新的活力,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獲得新生。三件大事的歷史進程孕育了一種改天換地、不畏艱險、勇於犧牲、敢於擔當的革命文化,它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矢志不移、不斷前行。毛澤東是這一革命文化的貢獻者、倡導者和傳播者。這不僅夯實了毛澤東的文化底蘊,也成為詩人毛澤東文化自信的現實來源。

(六)精益求精的嚴謹態度

杜甫詩雲:“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袁枚詩雲:“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歷代文人在做詩方面一直有煉字、煉詞、煉意,反復推敲、精益求精的優良傳統。毛澤東深知:“詩難,不易寫,經歷者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他對自己的詩詞作品要求甚嚴,輕易不肯出手,始終抱著嚴謹審慎、一絲不苟的態度。

毛澤東堅持改詩,鍥而不舍。毛澤東詩詞,特別是他生前公開發表的那些詩詞作品,都經過一改再改、反復潤色。從詩詞標題、個別措辭、整個詩行到篇章結構乃至標點符號,毛澤東都精心琢磨。比如,《水調歌頭·游泳》中“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句中的逗號就幾經挪移,先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后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后來他根據袁水拍的建議才最終確定。

民族英雄林則徐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行自勉。毛澤東也有一句名言:“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盡管毛澤東的詩詞成就已經達到柳亞子所謂的“令千古詞人共折腰”的境界,但他始終保持低調,認為自己的作品要麼“詩味不多,沒有什麼特色”,要麼“主題雖好,詩意無多”。他總是拜納批評,從善如流,竭誠歡迎別人進行斧正,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此類事例,不勝枚舉。《七律·長征》“金沙水拍雲崖暖”中“水拍”原作“浪拍”,1958年12月21日,他在《毛主席詩詞十九首》書眉上批注說:“水拍:改浪拍。這是一位不相識的朋友建議如此改的。他說:不要一篇內有兩個浪字,是可以的。”毛澤東所說的這位“不相識的朋友”,是指山西大學歷史系的羅元貞教授。《七律·到韶山》第一句原為 “別夢依稀哭逝川”,梅白建議把“哭”改為“咒”字,毛澤東欣然接受,並風趣地稱他“半字之師”。 謙虛提升了毛澤東詩詞的藝術水准,也增添了他文化自信的底氣。正因為毛澤東對自己的作品存之於胸,求之於盡善盡美,毛澤東詩詞無不意新語工、獨步詩壇,成為千古絕唱。

三、毛澤東詩詞中文化自信的深刻啟示

黨的二十大科學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毛澤東詩詞是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毛澤東詩詞中的文化自信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在領略毛澤東詩詞的藝術魅力,感悟毛澤東詩詞中的文化自信時,要深入思考,全面把握,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思想啟迪。

(一)立足中華文明,始終堅持文化自信的民族定位

文化的民族性對於維護民族獨立和促進民族繁榮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它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對此,毛澤東具有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論述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指出:“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在毛澤東的文化觀中,構成其基礎和核心的部分是他的文化民族性思想。

把民族性列為新民主主義文化和中華民族新文化的第一要素,充分反映出毛澤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縱觀詩人毛澤東的一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尊重、繼承和發展是他矢志不渝的文化信仰和實踐。文藝作品的民族特色表現在作品內容與形式方面各個要素的有機統一。毛澤東強調說:“藝術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現形式要多樣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毛澤東詩詞鮮明的民族特色,首先表現在描寫和歌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中國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可歌可泣的斗爭畫面或驚天動地的光輝業績。其次表現在描繪具有民族生活特色的場景,抒發具有民族風味的親情友情乃至無產階級的壯志豪情。還表現在詩歌意象的營造、詩體形式的運用以及詩歌語言的民族特色等許多方面。

毛澤東詩詞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當年,西方國家的元首和政要,在來中國之前都要先“惡補”毛澤東詩詞課。截至20世紀末,各國出售的毛澤東詩詞集達7500萬冊。國外不少專家學者還發表和出版了大量評介和研究毛澤東詩詞的文章和專著。到目前為止,已有近100個國家和地區把毛澤東詩詞作為詩歌藝術專門課題進行研究。這正應了魯迅所說:“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証明,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二)面向人民大眾,始終堅持文化自信的人民導向

1939年1月31日,毛澤東在《致路社》中寫道:“無論文藝的任何部門,包括詩歌在內,我覺得都應是適合大眾需要的才是好的。現在的東西中,有許多有一種毛病,不反映民眾生活,因此也為民眾所不懂。適合民眾需要這種話是常談。但此常談很少能做到,我覺得這是現在的缺點。”唐代羅隱《蜂》詩雲:“採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如何將文藝與大眾結合起來,是毛澤東最為關注的文藝問題。“什麼是人民大眾呢?最廣大的人民,佔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隻有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深入生活,反映生活,熟悉大眾語言,適合民眾需要等一系列問題,才有可能得到相應的有效解決。毛澤東的這一詩學理念,對於詩詞創作具有重大意義。

毛澤東詩詞是毛澤東文化思想的生動體現,在創作方向、選材立意、感情抒發和創作方法上,都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於人民,服務於人民。毛澤東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小序”中寫道:“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虫。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寥寥數語,顯示了毛澤東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歡樂著人民的歡樂。以人民為主體,反映人民的實踐,關注人民的生活,表達人民的心聲是毛澤東詩詞的核心理念。寫人民,贊人民,始終是毛澤東詩詞的主旋律。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是毛澤東詩詞廣為傳頌、感人肺腑的根本原因。

毛澤東堅持大眾化的寫作實踐,他的詩詞雖是古典形式,但從不故作高深。他大量運用人民群眾的鮮活語言,使寫景抒情、表意達理更加生動形象,既富有詩意、琅琅上口,又明白曉暢、深入淺出,堪稱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賞。正因為如此,毛澤東詩詞的普及之廣,超出了五四運動以來任何一部用白話寫的新詩。

(三)把握時代脈搏,始終堅持文化自信的實踐基礎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1938年秋,毛澤東接見從武漢到延安的詩人臧雲遠,問起武漢文藝界的情況。臧談到在武漢文藝界的座談中,有人提出通過朗誦的語言接近大眾語,大眾語也變成了詩的語言。比如,去年“飛機”兩字不能入詩,詩人叫飛機是“鐵鳥”,飛機在生活中多起來,今年的詩歌就叫“飛機”了。毛澤東的詩詞語言與時俱進,用新詞,講新話。

1965年7月21日,毛澤東在致陳毅的信中寫道:“要作新詩,則要用形象思維方法,反映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古典決不能要。”致力於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偉大實踐貫穿於毛澤東的一生。毛澤東詩詞所吟詠的內容與時代的發展進步同頻共振。毛澤東詩詞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剪影,濃縮了那個時代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特定時期的歷史主題和時代精神,是詩的歷史,是歷史的詩。毛澤東詩詞跳動著時代精神的脈搏,激蕩著時代感情的潮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解讀毛澤東所處時代的鮮活教材,能夠加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以及中國共產黨人奮斗歷程的理解和認識。隻有讀懂了毛澤東詩詞,才能讀懂二十世紀中國舞台上上演的悲歡離合與波瀾壯闊,讀懂“人間正道是滄桑”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現實邏輯和歷史真諦。

毛澤東文化自信的實踐性特點使得毛澤東詩詞具有極強的現實性。盡管毛澤東詩詞也閃耀著豐富多彩的浪漫主義的藝術光芒,但現實主義始終是毛澤東詩詞的主基調,表現出堅實、厚重的生活基礎。透過毛澤東詩詞,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為改造中國與世界不懈奮斗的恢宏精神和博大胸懷,領略到他一路走來的堅實腳步、心路歷程和革命功績。他以一個舊世界的改造者和新世界的創造者的姿態扎根於現實生活,審視觀照一切,從社會實踐中吸取素材,以真實性充實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毛澤東詩詞反映了豐富而廣博的社會生活和實踐要求,不愧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和藝術實踐的結晶。

(四)力求融會貫通,始終堅持文化自信的高度自覺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個整體,辯証統一於歷史實踐。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之源,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它不僅滲透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而且浸潤於人的一切活動之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毛澤東的文化自信與其他三個自信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在詩詞創作中所迸發的才情與思想,豐富而深邃,是四個自信的高度融合。

當毛澤東橫槊賦詩,揮毫寫下“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橫掃千軍如卷席”“百萬雄師過大江”這種詩句的時候,誰能分得清他究竟是詩人還是軍事家?誰能說得清這是文韜還是武略?當毛澤東縱覽天下風雲,理性分析“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這樣的國際局勢的時候,誰能看得出他究竟是激情賦詩的文人還是縱橫捭闔的政治家?誰能講得清這是時事報告還是內心獨白?毛澤東詩詞彰顯了一個革命家的文化自信,同樣也展現了一個政治家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表現在革命實踐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政治信念上,他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軍事戰略上,他堅持“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歷史觀點上,他主張“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行為方式上,他奉行“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生活情趣上,他熱衷“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毛澤東把詩人的文化自信與政治家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結合得天衣無縫。正如美國學者羅斯·特裡爾所說:“毛澤東不只是一個人,而是至少五位一體的人。他是在全中國點燃造反之火的農民組織者。他是軍事指揮家。他是狂放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是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東方道德標准的哲學家。他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機構的首腦。”

(五)掌握科學思想,始終堅持文化自信的正確方向

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苦難深重。從紛然雜陳的各種觀點和路徑中,經過反復比較和鑒別,毛澤東毅然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選擇了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崇高理想。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創造性運用到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當中,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革命道路,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開啟了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偉大征程。而毛澤東思想就是毛澤東光輝實踐的理論成果。它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華文化豐厚滋養的完美結合,是被中國革命長期實踐証明了的科學真理。

毛澤東詩詞之所以撼人心魄、發人深省,根本原因在於它不是一個普通文人的游戲之作,而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段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的實踐紀實與生活感懷。毛澤東詩詞是中國革命實踐的真實再現,也是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的詩意表達。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提升了毛澤東文化自信的境界。如果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毛澤東文化自信的根,那麼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則使其有了魂,所以才會那麼深刻、那麼穩健、那麼執著。

以毛澤東的軍旅詩詞為例,它是毛澤東詩詞當中藝術成就最高的精美華章。它不僅僅是毛澤東所經歷的革命戰爭風雲的壯麗畫卷,同時也可以說是毛澤東戰爭謀略的藝術演繹。毛澤東的每一首軍旅詩詞,表面上看,是毛澤東對具體戰爭事件的描述或評論,而實際上,則是毛澤東科學分析戰場形勢和准確判斷敵我優劣所採取的應對之策,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和策略觀。“戰地黃花分外香”“鐘山風雨起蒼黃”,這些浪漫詩句的背后,凝結著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戰爭規律的深刻把握和人民軍隊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正因為有科學思想的指導,他才能夠把曠古絕倫的戰略思維和策略藝術駕馭得爐火純青、游刃有余,才使得毛澤東軍旅詩詞的文化自信能夠豪邁地轉變為克敵制勝的堅定信心和摧枯拉朽的無窮力量。

(來源:《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第16卷第6期,2023年11月)

(責編:代曉靈、秦華)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