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高質量城鄉融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程世勇

2023年12月27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高質量城鄉融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城鄉問題是任何一個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都無法回避的現實課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持續深化對城鄉關系規律的認識,城鄉關系不斷改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今后15年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窗口期”,為城鄉融合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把握“窗口期”,打好“組合拳”,高質量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城鄉融合的主要特征

   人口規模巨大的城鄉融合。我國農村戶籍人口7.6億人,超過了所有發達國家農村人口的總和。如何將巨大的人口規模轉化為持續性的人口紅利,如何在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通過城鄉融合推進共同富裕,其艱巨性、復雜性前所未有,這是我國當前城鄉融合的現實國情。

   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城鄉融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共同富裕成為城鄉融合主要目標,持續擴大城鄉中等收入群體則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大量中低收入者來源於農民群體,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工群體都是中等收入群體擴容的主體。

   數字技術驅動下的城鄉融合。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數字化浪潮正快速打破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藩籬。數字技術催生了城鄉經濟的新業態、城鄉流動的新要素、資源配置的新平台。數字化從技術—經濟層面不斷重塑著城鄉關系,當前的城鄉融合必然是與數字技術融合共生型的城鄉融合。

  城鄉融合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城鄉融合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當前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但也面臨以下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農業現代化程度與農業強國目標仍有差距。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我國人口規模大,農產品需求量大,糧食安全是國際格局演變中國家經濟安全的“壓艙石”。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經營普遍規模小、利潤薄、現代化程度低。首先,農業的基礎仍然不穩固。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堅決守住耕地這個命根子。堅決整治亂佔、破壞耕地違法行為,加大高標准農田建設投入和管護力度,確保耕地數量保障和質量提升。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改革和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為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目前我國農業高標准農田建設數量依然有限,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的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不健全,導致糧食主產區種糧的積極性不高,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相對不足。其次,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尚未形成。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大食物觀”以構建全方位、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為目標,食物來源從耕地資源向江河湖海森林草原等非耕地資源拓展,減輕糧食供給壓力。而“大農業觀”從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的視角,將農業發展立體化,不僅包括傳統的農林牧副漁單向生產維度,而且包括加工、物流、農資、服務、品牌等全鏈條三產融合,還包括生物育種、設施農業、智慧農業、新型食品產業等高附加值業態。我國當前農業科技方面,以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為代表的農業技術創新仍不足。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相對滯后。國際經驗表明,農業經營的規模越小、越分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需求就越大。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農資、農技、農業生產服務等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相對滯后,導致中間投入品價格擠佔大量農業收益,進而增加了農業經營的成本。

   縣域經濟在城鄉融合中的支撐力不足。縣域經濟是城鄉融合的重要戰略支撐點。我國城鎮化主要以大城市、城市群、都市圈為主導,縣域尤其是中西部縣域經濟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功能相對弱化。在縣域新型工業化方面,虹吸效應導致人口、資源、產業加速向大城市轉移,縣域對產業轉移的承接力受限,實體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在縣域人口城鎮化方面,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持續外流導致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進程受阻。在縣域經濟對鄉村振興的引領帶動效應方面,中西部地區傳統農業經營規模小、布局散、鏈條短、附加值低,農業經營與縣域新型工業化缺乏聯動效應,縣域綜合承載力對城鄉融合的支撐作用不足。

  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應重點聚焦以下方面的工作。

   以鄉村全面振興和縣域經濟發展雙輪驅動推進城鄉融合。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要“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鄉村全面振興要“有力”,就是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壓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鄉村全面振興要“有效”,就是要找准切入點,順應鄉村發展規律,精准務實培育鄉村產業,扎實有序推進鄉村建設,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

   鄉村振興是城鄉融合的基礎,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則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樞紐。以高質量城鄉融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鄉村全面振興與縣域經濟發展協同推進。一是需立足區位特色,差異化分類發展,形成特色鄉村與特色縣域經濟聯動發展的模式。以特色化賦能農業現代化,發展綠色農業、休閑農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以國內大循環產業梯度轉移和東西部協作為契機,立足稟賦,培育特色,以新型工業化和工農融合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二是當前農村轉移人口已從跨省流動轉向以省內流動為主,應以此為契機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形成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三是重視治理機制創新,實現縣域范圍內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與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

   以高質量的農地制度改革暢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人地關系是城鄉融合的核心內容,農村“三塊地”改革成果為鄉村振興與城鄉要素流動奠定了堅實制度基礎。促進和完善農地制度改革,應注重盤活“存量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積極探索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的治理模式,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財富效應與農戶利益分配、集體產業升級等聯農帶農機制聯動起來。順應城鄉人口規模變動趨勢,穩妥盤活宅基地退出和“空心村”治理形成的潛在“增量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通過公平補償原則逐步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鄉建設用地的結構優化。對符合城鄉規劃的農村閑置住房和宅基地,應加快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探索。

   以統籌城鄉公平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速城鄉融合。逐步提高農村居民養老保險中帶有國民年金性質的基礎養老金部分待遇水平。探索老年農民承包經營權的退出與職工養老保險權益的對接置換,這不僅能有效緩解農村家庭養老壓力,還能實現農地規模經營。將集體經濟組織納入農村養老保險的繳費主體,通過改革試點的形式逐步建立農民與城市職工養老保險類似的職工、單位雙主體繳費模式。

   以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城鄉融合。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一是通過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利益共享、保護嚴格、流轉規范、監管有力”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助力農村產業振興﹔二是依托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成果,拓展多元化的產業發展路徑,鼓勵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升級改造閑置集體資產,投資生產性設施,實現三產融合發展﹔三是鼓勵引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之間抱團發展,鼓勵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聯合組建混合所有制經營主體,增強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作者:程世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我國城市農民工相對貧困多維識別及治理研究”階段性成果)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