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

2023年12月06日08:27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具有適合中國國情的鮮明特色,明確了金融工作怎麼看、怎麼干,既有世界觀,又有方法論,構成一個辯証統一的有機整體,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金融問題的重要創新成果。我們要深刻理解其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全面掌握和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破解金融發展難題,不斷提高金融發展質量,不斷開創新時代新征程金融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深刻認識理論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努力把握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持續推進我國金融事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奮力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取得重要實踐成果、理論成果。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做好“八個堅持”,是我們黨對金融本質和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必須認真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

  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金融工作,我國金融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揭示了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歷史必然性。必須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全面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金融事業起於為人民服務,興於為人民服務。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趕在撤軍前把流通在群眾手中的“紅軍票”兌換回來,到新中國成立前后,我們黨在短時間內打贏“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保障了國計民生。黨領導下的金融事業始終牢牢站穩人民立場,堅持為人民群眾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也從源頭上拓寬了金融業發展空間。這深刻闡明了金融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實體經濟是物質財富的源泉、國家強盛的根基,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本源,金融一旦脫離實體經濟的支撐,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做好金融工作,不能“就金融談金融”,更不能搞脫實向虛。必須始終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縱觀世界近現代史,重大金融風險對國家興衰的影響巨大。從20世紀80年代拉美主權債務危機,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再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嚴重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導致一些國家經濟衰退,使多年積累的發展成果和社會財富毀於一旦。金融穩,經濟穩。必須充分認識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扎扎實實把金融工作做好。

  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通過金融創新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也必須高度重視金融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比如,金融科技擴大了金融服務覆蓋面,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但也可能帶來網絡安全風險、市場壟斷、數據權屬不清等問題。因此,必須妥善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防范風險的關系,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守正創新。

  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正確把握金融本質,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為推進實體經濟部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重要支撐。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等重點環節入手,更好支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金融開放是金融業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力。20年來,我國金融業高速發展,總資產從不到30萬億元躍升到超過450萬億元,大約增長了15倍。同時要看到,金融開放始終與金融安全息息相關。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等表明,越是開放就越要重視安全。必須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不斷增強我國金融開放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以金融安全保障金融開放。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好把握穩和進的關系,穩是主基調,要在保持大局穩定的前提下謀進。穩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不是強力維穩、機械求穩,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為,恰到好處,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時機,把握好度。”當前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國際貨幣金融環境快速變化,主要西方國家貨幣政策的“后遺症”加快顯現,我們必須以“穩”為基點,以“求進”為目的,踏踏實實做好金融工作,切實維護經濟金融穩定和發展。

  科學把握實踐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改革,不斷增強金融機構的資金配置能力,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新時代新征程,做好金融工作要深刻把握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實踐要求,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縱觀世界歷史,大國崛起離不開金融的強有力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取得重要成就,建成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以及第二大保險、股票和債券市場,4家銀行和1家保險公司被列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從規模上看,我國是金融大國,但從競爭力特別是控制力上看,我國離金融強國還有差距,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從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高度提出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進一步強化了金融服務國家大局的擔當和作為,是對金融發展作出的精准定位,必須深刻理解把握。

  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金融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於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穿透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確保“經濟—金融”循環暢通無阻。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構建由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風險投資等組成的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更好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矯正資金要素配置扭曲,提高金融供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以“三個著力”作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必須聚焦“三個著力”。一是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要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優化資金供給結構,盤活被低效佔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二是要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優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促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完善機構定位,明確各類金融機構的功能定位和發展導向。強化金融市場規則建設,打造規則統一、監管協同的金融市場。完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三是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機構投資者和海外投資者進入我國市場,提升我國市場的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效率。

  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找准發力點,針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普惠小微、養老需求、數字轉型等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切實提升金融服務質量。要胸懷“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一方面要做好對中小企業、“三農”等領域的支持,推動養老產業升級,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另一方面要優化融資結構,完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體系,加大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低碳等領域的支持,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轉型,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面加強金融監管。金融風險傳導性強、影響面廣、危害性大,要以高效監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一是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二是處置好重點領域風險。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三是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行。規范金融市場發行和交易行為,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防范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遞共振,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系統掌握策略方法

  新時代新征程,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各種不確定難預料的風險挑戰,做好金融工作,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系統掌握其中蘊含的做好金融工作的策略方法,切實提高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能力。

  注重尊重規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是科學決策的基礎和前提。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必須努力把握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一方面,要准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正確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政策引導、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等方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另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國內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的深刻變化,准確把握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基本趨勢,正確判斷國際金融領域的競爭態勢,穩步推進金融改革,提升金融資源配置能力,以金融強國建設有力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注重服務導向。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貨幣產生於商品交換,資金產生於社會再生產。可以說,金融起源於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源自於服務實體經濟。注重服務導向是讓金融回歸本源的重要策略方法。要強化金融“服務屬性”,引導金融主動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穩定性﹔鼓勵金融機構主動強化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以及國家重大戰略的金融支持,主動完善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不斷提升經濟金融適配性。

  注重系統觀念。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金融發展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要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大局出發,聚焦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加強金融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和整體性推進,促進經濟金融循環暢通。當前,進一步夯實經濟恢復向好的基礎,既要加快健全金融監管機制,建立健全監管責任落實和問責制度,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又要保証金融政策實施和工作推進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持續下降,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注重底線思維。當前我國金融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經濟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隱患仍然較多。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明確底線、守住底線,把握發展主動權。密切關注可能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全局性、系統性影響的國內外金融領域風險挑戰及潛在因素,不斷完善金融監管和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努力提高應急處置重大風險能力。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及時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加強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和戰斗力,鍛造忠誠干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金融干部人才隊伍,強化使命擔當,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