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深厚哲學基礎

王立勝

2023年11月16日08:31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深厚哲學基礎

  習近平經濟思想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堅定立場和科學方法,同時也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馬克思主義哲學由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部分構成,前者由唯物論、辯証法和認識論組成,后者一般被稱為唯物主義歷史觀。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社會主要矛盾、發展生產力、經濟和政治辯証關系等內容就是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繼承和體現,辯証唯物主義中的唯物論、辯証法和認識論等哲學原理成為其哲學基礎。

  人民至上的價值觀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價值觀屬於辯証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范疇。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鮮明特點在於人民性,就是把是否滿足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作為判斷善惡、美丑的基本標准。價值觀在經濟思想中處於重要地位。通常,經濟學關注的三個主要問題是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為誰生產”作為立場問題最為重要,是政治經濟學中的生產目的問題。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是追求剩余價值,是資本增殖。剩余價值規律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要滿足人民的需要。

  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人民至上”是最重要的價值觀,其直接體現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人民至上的價值觀既強調以人民的利益為努力的方向,也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切依靠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並指出,在脫貧攻堅實踐中,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把貧困群眾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邁向小康社會、一起過上好日子作為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社會協同發力、合力攻堅,東部西部守望相助、協作攻堅,廣大黨員、干部吃苦耐勞、不怕犧牲,充分彰顯了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和犧牲奉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們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始終貫穿於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實踐。2016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三大失衡”,即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對於這些失衡現象的批評和治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在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正確處理資本和利益分配問題。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在社會分配中體現人民至上。資本是逐利的,資本發展健不健康,資本的哪些行為應設立“紅燈”、哪些行為應設“綠燈”,最終還是要看資本的逐利行為是不是符合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不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堅持人民至上,在對待資本問題上就是要堅持資本始終服從和服務於人民和國家利益,而不能像資本主義社會那樣,把勞動者的消費當作為資本循環周轉提供勞動力和市場空間的“勞動力再生產”。

  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習近平總書記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世界觀。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作出如下概括:“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服務業比重的提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明顯下降,相應地,會對經濟增長速度帶來一定影響,增長速度放緩符合發展規律。

  唯物主義世界觀就是堅持探索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即“按規律辦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是中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這一判斷就表明,在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經濟發展需經歷不同發展階段,而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更是轉向更高發展階段的必經過程。這一判斷的背后就是馬克思主義者探索規律、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的基本立場。“質量更高、效益更好”“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等重要論述,都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辯証的科學思維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証法原理體現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中。唯物辯証法中矛盾的對立統一性、聯系和發展的普遍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內外因關系、量變質變關系等都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有直接體現。例如,堅持系統觀念體現為矛盾的普遍性和普遍聯系原理﹔構建新發展格局體現了內外因關系原理﹔推動高質量發展體現了量變質變原理﹔等等。習近平經濟思想對這些原理的運用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關於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論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証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第二,關於供給和需求關系的論述。例如,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闡釋了供給與需求的對立統一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証關系,二者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相互依存、互為條件。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

  理論實踐相統一

  馬克思主義深刻闡明了認識與實踐的辯証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証關系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我們推進各項工作,要靠實踐出真知,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這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論原理,也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知行合一”理念。對於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五大發展理念不是憑空得來的,是我們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這一論述本身就是對理論與實踐辯証統一關系的經典闡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這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認識論層面上的理論與實踐的辯証統一性。

  綜上來看,習近平經濟思想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光輝,充滿實踐精神、人民情懷、問題意識、世界眼光。唯物主義歷史觀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基本關系原理和框架,都內化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觀點主張﹔辯証唯物主義的唯物論、辯証法等內容,構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哲學基礎,並通過其理論觀點、理念思維和工作方法體現出來。可以看到,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深厚哲學基礎,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鮮活的生命力和強大的解釋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

(責編:萬鵬、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