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學苑論衡)

賀雲翱

2023年11月13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在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出更多體現新時代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本期學術版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探討。

——編 者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造就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出更多體現新時代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一部長江文化史,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澆灌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奮進新征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傳承長江千年文脈,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應有之義。

長江文化源遠流長、璀璨奪目

世界上許多原生文明都誕生於大河流域。中華文明在黃河、長江的孕育滋養下發展至今。長江綿延6300余公裡,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長江從西到東穿越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江漢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幾大地理單元,長江流域河網密集,擁有岷江、沱江、嘉陵江、漢江、湘江、贛江、黃浦江等眾多支流,沿著長江還有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長江貫通名川大湖,形成一個十分巨大的自然區域。文化如水,水脈亦文脈。這些地理環境共同提供了流域內文化孕育生長的生態條件,澆灌出長江文化的絢麗花朵。

長江文化的宏闊氣象,離不開千萬年的深厚積澱。從時間維度看,長江文化源遠流長。長江流域發現過約200萬年前的龍骨坡遺址及“巫山人”化石、安徽繁昌“人字洞”石器,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化石等。從直立人到智人化石,長江流域都有發現,序列清晰。數千年前,長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和下游的良渚文化交相輝映。兩周之際,形成巴蜀、荊楚和吳越三大文化圈。至秦漢時,南北區域的共同發展推動長江文化在不斷交流中取長補短,奠定了其規模和內核。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宋室南遷的歷史變遷,我國經濟重心逐漸轉移,文化資源持續向南方集聚,確立了長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化版圖中的重要地位。明清兩代長江文化臻於繁盛。步入近代,工商文化成為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原始石器文化到現代工商文化一脈相承,長江文化記錄了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結出燦爛的文明碩果。從空間跨度看,長江流經11個省區市,青藏地區的藏羌文化、長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長江中游的楚湘文化、長江下游的吳越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交匯融合、互聯互補,最終匯集為兼容並蓄、意蘊深厚的長江文化,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聚集帶。可以說,長江文化是一個時空交織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復合體。

通觀中華文明發展史,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長江流域人杰地靈,陶冶歷代文化精英,涌現無數風流人物。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使得各區域之間的交流溝通非常頻繁,形成經濟社會文化大系統。今天,長江仍然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煥發著勃勃生機。

長江文化具有獨特內涵和突出特質

長江流域擁有我國古代最發達的稻作農業經濟與商業市鎮經濟,與這種經濟生產方式相伴而生的,是人們在長期歷史演進中形成的思維方式、衣食住行、歲時節令、風土人情等文化風貌。長江文化是依托長江流域自然地理空間形成和發展的文化體系,是長江流域文化內涵和文化特征的總和與集聚。它既包括歷史長江文化和當代長江文化,也包括長江物質文化和長江精神文化。就領域而言,長江文化包括農業文化、都市文化、工業文化、商貿文化、建筑文化、水運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文學藝術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等,是一個悠久博大、豐厚精深、不斷演進、持續發展的精神寶庫。在漫長歷史發展中,長江文化形成自身的突出特質。

一是根深葉茂、傳承有序。人工馴化水稻、早期玉器工藝、大型人工運河、大型水利設施、浪漫主義文學等等,都與長江流域的自然歷史條件密不可分。長江文化根脈之深厚、體系之綿長,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是多樣競輝、開放包容。長江流域地理單元復雜,山體多、支流眾,在這種多樣生態中孕育出來的文化,如藏、羌、巴、蜀、滇、楚、贛、皖、吳、越等區域文化,呈現出多樣競輝的宏大格局。長江通江達海,長江文化具有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文化特質。

三是創新超越、與時俱進。史前的上山文化、高廟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等各有風姿﹔良渚文化展現了玉器文化的精美﹔商周時期的三星堆文化獨特鮮明,神奇壯美﹔春秋戰國時期的荊楚文化繽紛多彩,瑰麗浪漫﹔唐代“揚一益二”、陸海兼通,宋代“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從宋代到明清,江南絲綢“衣被天下”、名揚海內外,瓷都景德鎮貨通四海﹔近代以來,汲取西學,善於創新,工業、商貿、教育、科學等領時代之先,等等。這些無不展現了長江文化既一脈相承又創新發展的特質。

四是精勤內斂、家國天下。長江流域有精於工藝的文化特點,絲綢、織錦、刺繡、陶瓷、玉雕、漆藝、建筑、茶道、園林、雕版印刷等工藝都在長江流域形成體系。長江流域崇文重教,先賢輩出。從屈原的愛國憂國情懷,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再到近現代一大批仁人志士擔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彰顯著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宏偉遠大的愛國志向。

五是詩情畫意、浪漫自由。長江流域山高水長,峰巒競秀,鬼斧神工,天造地設,涵養出人們豐富多彩的心靈世界,由此帶來文學藝術、思想哲學的蓬勃發展。謝靈運、李白、蘇東坡留下千古名篇,徐渭、八大山人、揚州八怪創造藝術高峰,《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文學作品傳誦至今。

推動長江文化賡續不絕、傳承發展

當今世界,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文化與經濟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日益成為一個整體。長江文化既是長江流域歷史發展的產物,又成為當前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一系列切實舉措推動長江文化賡續不絕、傳承發展。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文培元,以文鑄魂,傳承長江千年文脈,讓長江文化更加熠熠生輝,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和現實創造力。

加強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的大量文物和文化遺產,見証著長江文化的源遠流長,昭示著長江文化的創造與魅力,是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根基。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激活長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展示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做大做強中華文化重要標志。加強戰略對接和區域統籌,著力健全系統保護、協同保護的體制機制,更多借助科技手段、調動社會力量,不斷加大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傳承好中華文化基因,守護好中華歷史文脈,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聚合文化力量。

推動長江文化育民、惠民、利民。保護不是將文物和文化遺產束之高閣,最好的保護是讓文化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浸潤人們的精神世界。要加強文藝作品創作生產,聚焦長江題材,講好長江故事,推出更多滿足人民群眾需求、體現長江文化內涵的優質文化產品,用長江文化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固本培元,讓人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長江流域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優化供給、創新機制、提高效能,加強資源整合和共建共享,推動長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發揮長江文化的教化功能,成風化俗,推動長江文化融入基層治理和社會建設,用長江文化引導人、凝聚人、激勵人。

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提質增效。文化和旅游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支撐,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長江流域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深度融合,找准點位,提升效能,發揮旅游在傳播弘揚長江文化方面的獨特優勢。推進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建設,大力培育體現長江文化的優質旅游產品和精品線路,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引導和支持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區市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產品創新能力。縱深推進“文化+”“旅游+”“數字+”,推動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深度融合產城景、農文旅等資源,豐富相關產業文化和人文經濟內涵,提高行業發展能級,培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作者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13日 10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