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宏觀微觀兼顧 中外並重 古今貫通

探索和完善古絲綢之路研究路徑(學術圓桌)

楊巨平

2023年10月30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絲綢之路凝聚了先輩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促進了亞歐大陸各國互聯互通,推動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們所說的古絲綢之路,是指聯系古代中國和中亞、印度以至地中海地區的交通體系,由三條主要路線構成,即綠洲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最早開辟,中亞、西歐的考古發掘証實,歐亞草原地帶在秦漢以前就有絲綢的傳輸。綠洲絲綢之路始於張騫通西域,這是中國與河西走廊以西的大西域地區建立直接或間接聯系的開始,也是中華文明與當時世界上的主要文明接觸交流時代的開始。在陸上絲綢之路開通的同時,海上絲綢之路也在同步發展。古絲綢之路的發展歷史充分表明,它不僅是通商易貨之路,更是知識交流之路、友誼之路,這與歷史上中國歷代王朝客觀上擔當了交流主體進而促進和保障千年絲路延綿不絕密切相關。

相較古代中國在推動古絲綢之路發展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尚有不足:一是系統的整體性研究比較缺乏,研究主要以絲路遺物遺跡和文獻考據為主﹔二是注重境內的考古發現,對國外絲路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利用不足,文獻解讀能力和研究基礎有待提高﹔三是關於沿線文明古國對於絲路文明形成和東西方文明交流貢獻的研究有待深入。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如何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古絲綢之路的研究路徑、建立中國特色的古絲綢之路研究體系,助力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是廣大史學工作者應當承擔的重要責任。

在研究視角方面需要宏觀微觀兼顧。在歷史研究中,宏觀綜合性研究是建立在微觀研究基礎上的。萬裡絲路,千年滄桑。深化古絲綢之路研究,既要有注重整體的國際視野,也要有研究細節和個案的繡花功夫。一方面,宏觀研究要為微觀研究提供合理的定位。要加強古絲綢之路歷史和文化的整體研究,將其納入地區史、中外文明交流史、世界史等框架中,深入探究古絲綢之路在推動地區文明、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另一方面,微觀研究要為宏觀研究拓寬和夯實歷史細節的基礎。在細節和個案研究中,要有意識地將研究對象置於中外文明交流互動的宏大視野下進行定位定性,對新發現的文本、銘文、遺址、遺物、藝術品等蘊含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做好探微研究,對古絲綢之路的開通、延伸和延續,古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明的接觸、交流和融合,古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地區和民族等做好深入的個案研究。

在材料運用方面需要中外並重。古絲綢之路橫貫歐亞大陸及相關海域,經過各古老文明地區。古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地區及其文明的歷史變遷,尤其是它們通過古絲綢之路與古代中國的關系應成為研究的重點。因此,我們既要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又要高度重視域外古文獻、考古新發現。要對境內的文化遺存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研究。比如對佛教石窟寺的研究,對民族融合的研究,對器物、藝術演化的研究,都可以繼續深入推進。在域外材料方面,目前對於古絲綢之路上國家和地區的研究尚相對薄弱,需要利用好當地大量出土的錢幣、城市遺址、寺廟遺跡、墓葬、碑銘等實物,對文獻記載比較模糊或闕如的國家和地區文明進行深入研究,特別是力求解決一些懸而未決的歷史疑案。這對於彌補我國在中亞、西亞古代文明研究中的不足,改變重本土、疏域外的研究現狀,建立以本土資源為基礎的多方位研究體系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在經世致用方面需要古今貫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當今世界的各種挑戰,我們應該從絲綢之路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從當今時代的合作共贏中發掘力量,發展全球伙伴關系,開創共同發展的光明未來。”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在古絲綢之路發展的歷史上,不論綠洲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還是草原絲綢之路,中國既是發軔的起點,也是回歸的終點。同時,古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和地區都是絲路文明的創造者。面向未來,我們要深入研究中國在絲路文明互動交流、互惠互利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將相關研究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為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史學智慧、貢獻學術力量。

(作者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30日 13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