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李鵬

2023年10月20日08:2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長江經濟帶九省二市國土面積205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的21.39%。2022年,長江經濟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98萬億元,佔全國的46.5%,人口佔比為43.1%,在全國經濟中發揮著中樞和協調功能,對地區經濟起著帶動和拓展作用。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並召開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極為關鍵,必須高度重視、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1.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事關全國發展大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承接南北方,是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中地位重要、使命重大。特別是當今國際國內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而重大的變化,進一步凸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事關全國發展大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流域擁有龐大水系,水資源總量9755億立方米,約佔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龐大的水系將長江各生態子系統連接成一個彼此關聯的整體,使長江經濟帶山水林田湖草構成統一的生命共同體。長江流域生態類型多樣,物種資源豐富,林木蓄積量佔全國的1/4,沿江11省市的糧棉油產量佔全國40%以上﹔全國已探明的130種礦產中,長江流域有110余種﹔流域珍稀瀕危植物佔全國總數的39.7%,淡水魚類佔全國總數的33%,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超過120處。長江流域橫貫我國國土腹心地帶,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東西軸線,是中國的東中西部物流大通道。

   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江經濟帶一直是我國大規模工業建設的主戰場和農業發展重要區域。當前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制造業水平、生態承載力等指標均優於全國平均水平。長三角的上海發揮著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中心和卓越全球城市的龍頭作用,蘇浙地區建立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長江中游地區武漢、長沙、南昌等中心城市的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江淮地區日漸成為國家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門戶,上游成渝地區已成為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點與紐帶,滇中地區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開放的區域性國際交通樞紐。

   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明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未來五年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取得新突破。長江經濟帶擁有我國最廣闊的南北東西腹地和發展空間,可以成為世界上開發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內河經濟帶,實現經濟社會生態高質量發展有著突出優勢。從全國一盤棋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和中央戰略規劃、頂層設計,不斷加快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能夠有效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沿江向內陸拓展,引領建設海、江、邊全方位對外開放空間格局,更好地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2.長江經濟帶發展成就有目共睹,正處於高質量發展關鍵時期

   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長江經濟帶發展取得顯著成就。2022年,長江干流水質繼續保持在Ⅱ類以上,已連續3年穩定在優良水平,國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為94.5%,比2015年上升27.5個百分點﹔沿線省市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達到46.5%,比2015年增加1.4個百分點,江蘇、浙江、四川、湖北、湖南、安徽6省的地區生產總值位居全國前10位﹔中游三省江西、湖南、湖北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增長4.7%、4.5%、4.3%,增速分別居全國第1、第3、第6位。2022年,長江經濟帶進出口總額達到19.30萬億元,增長8.2%,佔全國比重為45.9%,比2021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額11.9萬億元,增長11.6%,佔全國比重為49.7%。長江經濟帶集中了全國1/3以上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擁有全國一半左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立了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9個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各類國家級創新平台超過500多家,初步形成一批創新引領作用顯著的中心城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長江經濟帶的上海、南京、杭州、武漢、成都、長沙、蘇州、重慶、合肥等城市入選全球科技集群百強,成為國家乃至全球重要的創新源頭和匯聚地。

   長江經濟帶發展成就有目共睹,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發展態勢日趨向好,但這些成效還不穩固,客觀上還面臨不少挑戰。長江經濟帶長期以來是我國人與自然矛盾沖突比較劇烈的地區,生態隱患和環境風險在多領域存在,部分地區的開發建設強度超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矛盾依然突出,局部生態修復尚不能完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目前長江生態環境治理偏重於地區自身需求,分段保護、多頭管理的特征依然明顯,跨區域多元化生態補償長效機制還未完全形成。為此,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原則,保障長江經濟帶生態系統功能的持續改善。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地域廣闊,但跨區域創新合作以政府為主體,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程度不高,跨區域產業轉移協同機制比較薄弱,科技、人才資源大都集中在特大城市和省會城市,沒有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聯動合作。

  3.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更大、更多突破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強政策協同和工作協同,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建久安之基,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下一階段,長江經濟帶應著力在生態環保、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區域協同、發展安全等領域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目前長江經濟帶沿江11省市生態保護紅線已經劃定,應加快制定長江經濟帶空間規劃和流域國土空間分區、分類用途管制規則,形成管用、可操作的生態“地圖”。切實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實施好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持續深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協同治理,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快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實現產業綠色轉型,推動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使更多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加大縱向生態補償力度,完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激發全流域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全面提高長江經濟帶全域生態環境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依托科研、人才、產業發展優勢,積極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加快提升科技前沿領域原始創新能力,更好突破“卡脖子”核心技術﹔通過自主創新推動優勢產業功能、鏈條向高端升級,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全面發揮區域內良好的產業鏈互補關系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促進優勢產業延鏈、新興產業建鏈,加速新技術轉化與新產業培育,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依靠產業鏈快速迭代優勢實現轉型發展。

   更好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的獨特優勢,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戰略支撐。在產業發展上,統籌抓好沿江產業布局和轉移,在中小城市設立科創基地,引導長江東部下游資金、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上游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從中心城市向腹地城市有序轉移。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改革開放創新試點和聯動發展,加速提升向西開放水平。

   穩步推進生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建設,高質量推進長江經濟帶各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提升區域交通一體化水平。超前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運輸工具、交通基礎設施運營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形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基礎設施體系,增強交通運輸、產業集聚與城鎮空間發展的協調程度。強化經濟發展與合作的全局意識,加快構建一體化市場體系,讓生產要素在長江經濟帶更大范圍內便捷、暢通流動。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出更多體現新時代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歷史人文內涵的濱江城市、小城鎮和美麗鄉村,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形成互相銜接、互為補充的高質量城鎮協同發展體系。

   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產業鏈安全和水安全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以一域之穩為全局之安作出貢獻。科學把握長江水情變化,努力建設安瀾長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避免不合理侵佔耕地行為,因地制宜,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濕則濕﹔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提升耕地質量,實現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保護。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准農田,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徹底改變粗放低效的發展模式,確保流域生態安全和糧食生產安全。長江經濟帶有著豐富的煤電、水電資源,風電、光伏、氫能等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應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促進傳統化石能源與清潔能源、新能源實現多能互補、深度融合。

   (作者:李鵬,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部教授)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