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薩
2023年10月04日08:37 來源:學習時報
假日經濟(Holiday Economy)是指人們利用節假日集中購物、集中消費的行為,帶動供給、帶動市場、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系統經濟模式。今年國內消費市場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假日經濟持續的火熱。無論是春節假期、“五一”小長假還是端午假期,全國各地都是節日氣氛濃厚,人氣高漲,銷售旺盛。各地數據顯示,今年“十一”繼續延續了今年以來的旅游火熱態勢。
假日經濟“熱度”持續升溫。我國假日經濟起始於1999年,當時,國務院公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通過上移下借的方法調整假日時間,將“五一”“十一”假日增至7天。同時,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百姓的家庭收入不斷增加,消費觀念逐漸改變,對生活質量、節日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商家也相應增加了服務供給,從此我國假日經濟開始繁榮。疫情常態化以來,假日經濟的“熱度”貫穿一年始終,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恢復、活力不斷展現的最直觀的寫照。假日經濟的持續火熱,一方面得益於我國消費潛力逐步釋放,我國有14億多人口,城鎮人口超過歐洲總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超過美國總人口,具有強大的購買能力,百姓也渴望提高生活品質,這都是增強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消費供給能力的不斷提升。新的消費模式推動了消費業態提質升級。深度游、舒適游、文化游成為時下年輕人的游玩新方向,一大批例如元宇宙文旅、沉浸式體驗、郊野露營、悅己型娛樂、博物館文創、非遺體驗、文旅夜經濟等新業態蓬勃興起,更多細分市場產品受到關注和發展。這不僅刺激了文旅供給側的產品迭代和創新,引領和帶動了需求端的擴張,同時也帶動各類消費業態提質升級,進一步助推了產業發展活力。
同時,也要看到,假日經濟“溫度”不足,仍需要加力助溫。一方面,服務內容同質化,產業生態不完善。假日經濟不應該只是被看作簡單的“節日經濟”,更不是單純的“旅游經濟”,成熟的假日經濟的發展應該是由一個龐大的產業體系所構成的。除了旅游業外,還有娛樂、影視、交通、競技、餐飲等行業,這些一起發力才能構建起具有多樣性與多元化的假日經濟生態。
近年來,在假日經濟的深入發掘上,各地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比如,通過挖掘節日的傳統內涵,依托傳統民俗活動吸引更多人關注與參與。再如,依托互聯網普及和數字技術發展,通過影音產品、沉浸式體驗活動等豐富旅游體驗。但總體而言,傳統的旅游線路、傳統的旅行社的固定安排模式和傳統的常規景區的觀光游還是當前假日經濟的主體,旅游產品缺乏新意,產業生態不完善。因此,消費欲望難以激發,叫好不叫座現象突出,人氣旺但消費低現象普遍。另一方面,消費服務水平亟待提升。相關平台顯示,今年“十一”假期消費者“吐槽”的領域主要集中在景區旅游、酒店住宿、交通出行、餐飲購物等方面,與假期主要消費場景大體吻合,接觸型消費、實物型消費是消費者吐槽的熱點場域。這些服務質量問題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獲得感和滿足感,進而也必然影響到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打造更有“溫度”的假日經濟模式。“假日經濟”呈現出新的消費亮點,集中釋放了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因此,延續假日經濟的良好態勢,要進一步優化消費結構、促進創造新需求。適應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觀念的更新,特別是伴隨新生代旅游消費群體的成長與崛起,大力推動文旅產業融合,推動虛擬場景與現實美景交融,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結合,促進假日旅游品質升級。還要提升服務水平、大力治理旅游亂象、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全方位、多場景的干預管控,加大對哄抬物價、惡意違約、強制消費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壓實主體責任,提高違法成本。對無視紅線、挑戰底線的相關經營者依法處罰、公開曝光。通過積極的事前干預管控、事中化解處理、事后總結改進,實現對消費者情緒的疏導和修復。總之,要以持續的“溫度”保証更高的“熱度”,持續推動假日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