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元
2023年09月23日08:26 來源:光明日報
作為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平台,中國-東盟博覽會(以下簡稱“東博會”)承載著中國與東盟各國合作共贏的夢想。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東博會自覺地與這一戰略規劃結合起來,成為服務“一帶一路”的區域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為區域經貿合作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中國始終把東盟作為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地區,中國-東盟關系成為亞太區域合作中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例証。第20屆東博會進一步深化了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戰略合作、凝聚了戰略新共識,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進一步鞏固和拓展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共同利益、增加雙方的認同感﹔進一步助力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更好地服務了國家周邊外交戰略和對外開放大局。
通過高水平政策溝通和制度型開放,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率先實踐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作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國與東盟雙方建立了覆蓋政治、安全、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領域、多層級溝通對話機制,初步實現了發展戰略對接、發展規劃協同和合作規范融合。中國與東盟國家積極參與、引領和主導新興產業標准、技術標准、產品標准和監管標准等貿易規則的制定。通過提煉中國與東盟“一帶一路”建設的本地化實踐經驗,積極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生效,打造中國與東盟地區間高標准經貿規則對接的示范性制度安排,在貿易、投資、金融、知識產權保護、人員流動、數字經濟、產業鏈和供應鏈構建、貿易救濟措施和貿易糾紛仲裁等諸多領域進一步加強制度對接,構建符合中國與東盟國家作為實踐共同體實際與需求的本地化規則。
優化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布局,把共建數字“一帶一路”作為提質升級的重要突破口。隨著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數字經濟現已成為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基於各自的數字市場、資源及技術優勢,構建優質可信的數字基礎設施,大力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復蘇經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經濟發展模式。中國和東盟不斷加速雙方數字發展戰略對接,聯合營造開放包容的數字經濟合作環境,為雙方數字經濟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中國與東盟要進一步加強數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的覆蓋范圍,有效降低數字經濟運營成本﹔通過完善數字金融服務體系,暢通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渠道,為中國-東盟數字經濟重大項目提供有力資金保障﹔加強雙方數字經濟政策、規則、制度、技術、標准的有效對接與溝通協調,合力破解阻礙數字經濟合作發展的制度性壁壘,加快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數字經濟合作發展保障機制﹔以增強數字經濟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為目標,維護數字經濟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安全穩定﹔搭建數字經濟平台,豐富跨境數字貿易交易渠道,構建協調統一的跨境電商物流體系、跨境支付結算體系,提升跨境數字貿易便利化水平,促進跨境數字貿易。
加強中國-東盟國家產業鏈配套體系建設,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發展。“一帶一路”倡議通過產能合作和中間產品貿易等,提升了中國-東盟產業鏈、供應鏈和技術鏈融合能力,有利於促進雙方重組、優化區域內產業鏈,解決區域內產業的結構性問題。從總體上看,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產業上存在錯位優勢,互補性較強,具有良好的產業合作基礎。在全球價值鏈重構和產業鏈重新布局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合力構建區域產業鏈,為雙方產業升級和價值鏈地位攀升提供了契機,成為中國與東盟突破中低端鎖定和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為應對目前全球范圍內產業基礎不強導致的制造業產業鏈斷鏈問題,中國與東盟需結合“一帶一路”產業鏈、供應鏈競合的基礎和現狀,著力增強產業基礎能力,夯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基礎,引領產業鏈、供應鏈平穩有序運行。
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面臨內生動力不足、需求偏弱、恢復基礎不牢固等突出問題的背景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成為實現中國與東盟國家間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可行路徑。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數字經濟、綠色發展、醫療健康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共建高質量“一帶一路”發展的前景十分廣闊。中國與東盟國家要共同培育發展新動能,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新篇章。
(作者:張中元,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經濟關系研究室主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