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凱
2023年09月22日08:26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前不久在北京舉行的第18屆世界水資源大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的情況。近年來,我國通過科學精准實施水利工程聯合調度,成功戰勝了一系列嚴重水旱災害,通過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江河湖泊面貌實現了根本性改善,“青山作伴水為鄰”的美麗圖景成為現實。通過實施水資源利用方式的深層次變革,我國以佔全球6%的淡水資源,保障了全球近20%的人口用水,創造了全球18%以上的經濟總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從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久久為功,解決了許多治水難題,水資源的利用方式和配置格局實現了根本性優化,在推進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涉水目標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人、水、土地、發展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運行系統。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除水害、興水利一直都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要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按照系統修復水環境、統籌配置水資源的思路,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協同推進了生產、生活和生態系統建設,無論是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還是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修復,都把水資源的高質量使用、水生態的高質量修復放在了首位。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水作為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生態的文明建設也要遵循人水和諧理念,即以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水經濟發展來推進和諧共生,特別是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過程中,水環境狀態如何、水資源利用如何,都有可能成為一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素,因為水與文明的發展密切相關,隻有建立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的發展體系,才能促進水與人、經濟、社會之間的良性循環,進而推動文明建設的健康運行。
和諧共生理念是高質量發展運行模式的重要內涵。當水資源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時,就必須運用系統思維和全局性謀劃來解決這一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正是在全面加強節水、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的前提下,全面建立了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水治理管理體系,如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鬆花江遼河、太湖等流域管理機構建立了省級河湖長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統籌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聯防聯控聯治的工作機制,實現了全國每一條河流和每一個湖泊都有人管、有人護。面對江河湖泊存在的水災害、水環境等問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依法管控河湖空間,嚴格保護水資源,不斷提升水生態修復的質量和穩定性,使越來越多的河流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江河。
和諧共生理念使江河湖泊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依托。母親河黃河的安瀾清澈,長江水域生態功能的極大改善,干流水質的連續達標﹔華北地區地下水位的總體回升,白洋澱水生態的逐步恢復,永定河等一大批斷流多年河流的全線通水,京杭大運河百年來的首次全線貫通﹔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的實現……我們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統籌治理結出的累累碩果,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享受。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保護好水生態、利用好水資源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順利進行的重要一環。隻有做生態文明的實踐者和推動者,才能真正品味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生活之美,也才能使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和可持續。
(作者:王偉凱,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