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一盤棋思維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布 和

2023年09月15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把祖國北方萬裡綠色長城構筑得更加牢固。

  立足全國發展大局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橫跨“三北”,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多樣化的自然景觀,多元化的生態功能,多層次、有序化的生態格局等,決定了內蒙古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肩負著重要使命和責任。

  內蒙古東西綿亙約2400公裡,南北縱跨1700多公裡,擁有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山脈、大沙漠等多種自然景觀以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草原面積約佔全國的22%,森林面積約佔全國的12%,濕地面積約佔全國的16%。同時要看到,內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均佔全國的近1/4,是我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防御沙塵暴的主防線,在維護全國生態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內蒙古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而且關系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內蒙古牢牢立足全國發展大局,堅持在全國一盤棋中謀劃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近10年來,草原植被蓋度由40.3%提高到45%,森林覆蓋率由20.8%提高至23%,年均完成防沙治沙面積1200萬畝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沙塵暴天數由每年4.9天減少到0.6天,正在成為全國人民的碳庫和純淨“氧吧”。對內蒙古而言,保護生態安全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必須牢記“國之大者”,堅持系統觀念,立足全國發展大局,全力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淨,通過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作出貢獻。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系統和全局角度出發,統籌考慮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種自然形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遵循自然規律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

  過去一個時期,內蒙古一些地方在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系統性、協同性不夠強,種樹的隻管種樹、治水的隻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沒有做到統籌兼顧、整體推進,導致部分區域出現生態病久治不愈甚至愈演愈烈的態勢。總體來看,內蒙古生態環境問題病源復雜,有的來自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有的來自長期粗放發展形成的思維定勢,有的來自不良的生產生活習慣等。根治這些久治不愈的生態病,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治理,長期努力,精心調養,做到統籌謀劃、整體施策、多措並舉。

  例如,經過反思總結烏梁素海長期治理卻收效甚微的問題,發現烏梁素海問題在水裡,根源在岸上,治湖必先治沙,治湖必先治山。為此,大力實施了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黃河生態廊道治理、烏拉山南北麓生態建設工程、烏梁素海東岸荒漠草原修復治理等工程,同時,生態補水、污水處理、控制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等措施治理齊頭並進。在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下,烏梁素海重現大澤風採。

  實踐証明,在內蒙古這樣自然景觀多元、生態功能多樣的地方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任務,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著力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在內蒙古這樣地域廣袤、生態環境治理難度較大的地方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必須堅持既抓全面治理,又抓重點工程,以重點工程建設帶動全面治理。在實踐中,內蒙古突出治理重點,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三場標志性戰役,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區施策、精准施策,強化全要素保障,帶動和推動荒漠化綜合防治工作整體推進、深入開展。

  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

  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問題,是內蒙古在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過程中面對的重要課題。科學回答這一課題,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內蒙古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堅持以系統思維、辯証思維把握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通過推動高水平保護,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一方面,用好用活制度抓手,著力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先后把全區51%的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在興安林海“挂斧停鋸”,讓廣袤草原“休養生息”,對重點沙漠“鎖邊治理”,為額爾古納濕地勘界定標,營造林、種草、治沙規模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另一方面,嚴格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筑“三山兩帶一彎多廊多點”生態安全格局,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生態環境實現整體改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內蒙古自然資源豐富,不能守著“金飯碗”過“窮日子”,關鍵是要找到並不斷拓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著力健全綠色發展的制度機制,不斷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碳匯交易機制等,積極探索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發展模式,讓經濟發展不斷提升“含金量”“含綠量”,降低“含碳量”。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林草沙資源,健全林草產業市場體系,推動實現林草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建設森林食品、特色林果、木本糧油、林草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在庫布其沙漠腹地建設200萬千瓦光伏的治沙項目,通過實行“板上發電、板間養殖、板下種植”的立體生態光伏治沙模式,顯著增強固沙鎖水效果,在推動沙海變綠洲、黃沙變黃金中,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實踐証明,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既讓生態優、環境美,也讓產業綠、收入多,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就會更穩固、更持久,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能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美麗中國的戰略擘畫就會不斷變為現實。

  (作者為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15日 10 版)

(責編:劉圓圓、王珂園)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