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4日08:25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點評】
新中國成立以來,針對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北缺南豐、夏汛冬枯的基本水情,我們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領導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跨區域重大引調水工程,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積累了實施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的寶貴經驗。
當前,水資源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以陝西為例,其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總量的1.48%,全省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省71%的水資源集中分布在陝南地區,而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佔全省77%和90%的關中和陝北地區,水資源量僅為全省的29%。引漢濟渭工程對於潤澤關中、解渴陝北、帶動陝南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引漢濟渭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自7月16日一期工程先期通水以來,全部設備運行正常、通水水質優良﹔輸配水工程正在緊張進行。工程全部建成投用后,將解決西安、咸陽、渭南、楊凌等關中地區城市的生活與工業用水需求,受益人口超過1400萬。
新征程上,加快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暢通的國內大循環,需要水資源的有力支撐。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繼續科學推進實施調水工程,要在全面加強節水、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的前提下,統籌加強需求和供給管理。這也為繼續科學推進引漢濟渭工程、發揮好工程綜合效益指明了著力方向。為此,還需做好以下工作:
堅持節水優先,處理好開源和節流之間的關系。對於受水區來說,要准確把握人與水、水與生態、水與經濟社會等辯証統一關系,從觀念、意識、制度、措施等方面把節水擺在優先位置,堅持把節水作為根本出路,實行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大力推進農業、工業、城鎮等領域節水,推進由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約節約用水方式轉變,加快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強節水技術研發,重點支持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精准節水灌溉控制、管網漏損監測智能化、非常規水利用等先進技術及適用設備研發,拓展節水科技成果及先進節水技術工藝推廣渠道,逐步推動節水技術成果市場化,加快節水科技成果轉化。
“兩隻手”協同發力,統籌加強需求和供給管理。政府部門要在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嚴格用水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形成水資源節約保護的制度政策體系、標准規范體系、技術支撐體系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探索流域內、地區間、行業間、用水戶間等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制訂水價機制方案,保障工程良性運行,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發揮智慧水利體系作用。引漢濟渭工程開工以來,多維度開展數字化建設,在工程建設和調度管理中應用數字孿生、北斗通信、雲計算、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建成綜合通信系統、水質監測系統、安全監測系統、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等,為工程的供水、防洪、發電、生態提供實時數據和決策支撐。接下來,還應不斷提升流域監測綜合感知能力和全過程水管控業務應用能力,加快水利數字化轉型,細化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加強從水源到用戶的精准調度﹔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智慧水利體系,提升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對流域治理管理決策的支持能力,全面提升防范化解水安全風險的能力和水平。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設計到施工,引漢濟渭工程嚴格遵守秦嶺保護條例,實行秦嶺准入許可制度,引入了無人機監測環保施工等舉措,盡可能減少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為減少水利工程建設對魚類的影響,在黃金峽水利樞紐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魚類洄游產卵的需求,專門設計了一條生態魚道,同時在三河口水利樞紐工程下游河道修建人工魚巢,有效保護魚類種質資源。接下來,要把水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視為重中之重,在牢牢守住生態安全底線基礎上,處理好發展和保護、利用和修復的關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需要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由地理氣候環境決定的水時空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帶來的水災害等問題仍有待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新問題不斷出現,新老問題交織,共同威脅著百姓用水安全。為此,要加強國情水情教育,讓節水護水惜水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各級黨員干部要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作者:龍登杰,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慶市委黨校分中心特約研究員)
項目團隊:記者 張勝、陳晨、李潔、張哲浩、王斯敏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