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絲綢之路上的商隊與商隊旅館

車效梅

2023年08月07日08:38    來源:光明日報

漫漫的黃沙、蜿蜒的駝隊、悅耳的駝鈴聲已成為絲綢之路上的經典畫面。駱駝背馱的貨袋既給人們帶來與商業有關的無限遐想,也昭示著商隊對絲綢之路的重要性。商隊是絲綢之路上最活躍的因素之一,絲綢之路因商隊而延伸、演變。

“商隊”(caravan)一詞源自波斯語(拉丁拼寫kārvān),意為“一群商人、朝聖者或游客為互保而結伴旅行”。阿拉伯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1332-1406年)指出:“商業就是通過買進商品再以高價賣出,以增加財富獲得收益的一種活動。”賤買貴賣,是商業的規律。商人們通過長途貿易將商品販賣到不同國家與地區,以賺取高額利潤,而在當時降低運行風險的最佳方式就是組隊出行。從“商隊”衍生而來的“商隊旅館”(caravanserai)也源於波斯語(krvnsarī)。根據牛津字典的解釋,商隊旅館指為西亞北非的商隊、朝聖者、旅行者提供的客棧,其名稱因地而異。

世界上最古老的商隊出現在兩河流域和尼羅河三角洲,到公元1世紀末2世紀初,商隊貿易的活動范圍擴大到整個羅馬。張騫“鑿空”西域后,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和商隊旅館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作為國際貿易,絲路貿易不僅環境錯綜復雜、變化多端、風險較大,而且貿易路線長、貨物品種多、中間環節多。為此,組建商隊不僅可提高貿易的可預測性,而且有利於商品定期和安全抵達。商隊由獨立商販結合而成,一般出發前簽訂經商協議,制定行為規范。商人在絲路上經營的商品,主要是體積小便於攜帶而價格昂貴、利潤高的奢侈品。每支商隊的駱駝數目少則50頭,多則近千頭﹔商隊成員少則數百人,多則萬人。但亦有例外,中世紀從開羅、大馬士革前往麥加的朝聖商隊,其駱駝有1萬余頭。商隊出行時,攜帶的部分物資可供其成員共享,如駱駝馱的水、預備的藥物等。

商隊成員身份多樣。由於絲綢之路穿越了整個亞歐大陸,商隊離不開擁有語言、民族等地方知識的向導和護衛。其他成員包括學者、工匠、藝術家、官方使者、宗教徒和醫生,如玄奘在取經途中,常常與商隊同行,曾任500人商隊的首領。從公元7世紀開始,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朝聖者也加入了商隊的行列。商隊在途經城市時還時常招募新人,亞美尼亞商人進入主要由穆斯林組成的商隊便証明了這一點。

每支商隊都有首領,粟特商隊稱之為薩寶,穆斯林商隊多稱之為謝赫,也有的稱之為卡爾萬·巴希。首領由經驗豐富、威信卓著的人擔任,對內有權做出各種決定,對外負責與路經之地首領會商解決所遇困難。他們必須攜帶當地統治者簽發的証書,從而享受各種規定的服務和特權,如唐朝政府所發的“過所”。商隊紀律嚴格,首領啟程的令鼓一旦敲響,人們立刻整裝待發,鼓聲響兩次后,駝隊啟程。商隊一般選擇春秋季出行,以免在炎夏寒冬穿越沙漠。

享有“沙漠之舟”美譽的駱駝是商隊的主要交通工具。“風之所至,唯老駝預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於沙中。人每以為候,亦即將氈擁蔽鼻口,其風迅快,斯須過盡。若不防者,必至危斃。”商隊中的騎馬者,或者是商隊首領,或者是護衛。因為馬的速度快、機動性強,適合擔任偵察、探路等重要任務。

商隊和商隊旅館有天然的共生關系。據記載,商隊旅館最早出現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公元前550年—前330年),此后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而不斷興盛。一般來講,商隊旅館根據所有權分為皇家、私人和捐贈三類。多數商隊旅館是根據蘇丹的命令建造的皇家商隊旅館,其收入完全由蘇丹支配﹔為數不多的商隊旅館由私人管理,而捐贈商隊旅館則向普通民眾提供免費住宿。此外,還有服務於朝聖商隊的朝聖商隊旅館。從商隊旅館獲得的收入除了進入政府國庫和私人腰包外,另有部分用於慈善事業。根據地理位置不同,商隊旅館又分為城市和農村的旅館,前者又分為郊區與內城旅館兩類,內城商隊旅館通常位於主要巴扎道路的后面。

商隊旅館根據建造形式分為圓形、多邊形、正方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狀等類型。它們基本上由三個不同的部分組成:1.堅固的圍牆與門廳:圍牆上的塔樓給人以威嚴的印象,大門在夜間關閉並由專門人員值班。2.中央庭院: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商人的貨物在此停放、批發,庭院有水池提供飲用水和各類生活用水。3.環繞庭院的房屋:一般是兩層,第一層是倉庫和馬廄,第二層是客房和生活區。一些大的商隊旅館還有面包房、商店、澡堂和祈禱室等設施。

商隊旅館的主要功能是保護住店者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它們同時是信息中心,成為城市與政府溝通的重要渠道﹔在戰爭期間,一些商隊旅館被用於軍事目的﹔旅館也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聚集和交友的場所﹔旅館內的祈禱室可供教徒使用,而廢棄的旅舍則可用作各類宗教設施﹔商隊旅館還可飼養、治療馬匹,並成為馬匹交換的市場﹔它們也可以用作外國使館,且為狩獵出行的政府官員提供食宿。

商隊與商隊旅館的發展與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密切相關。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東亞的漢朝、中亞的貴霜、西亞的帕提亞、歐洲的羅馬成為橫貫亞歐大陸的四大帝國,有力地支撐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商隊動輒數百人,甚至上千人,交換物以高檔的奢侈品、絲綢、金銀貨幣為主。從中亞到東亞,絲路早期的商隊主要由粟特人經營,他們在絲路貿易中的強勢地位一直延續到8世紀中期。在西亞,7世紀伊斯蘭文明崛起后,阿拉伯人成為絲路商隊的主導力量,商隊旅館成為伊斯蘭世界最常見的建筑。當時,在絲綢之路沿線的城市和沙漠中,每25-35公裡就有一座商隊旅館。12世紀,一座敘利亞商隊專用旅館擁有360間客房,一次可接待4000余名商隊成員。在大多數情況下,商隊旅館的建造規模與道路的重要程度有關,如阿尤布王朝(1171年-1250年)時期,大多數商隊旅館沿阿勒頗-大馬士革、大馬士革-開羅道路分布。13世紀初,蒙古人主導建立起通過絲綢之路聯系起來的歐亞經濟體系,帝國各地設有驛站1500多處。在薩法維王朝(1501年-1736年),國王阿巴斯一世下令建造999座商隊旅館,實際數目可能更多。商隊旅館沿著絲綢之路廣為分布,從中亞、南亞、西亞到歐洲各地的城市鄉村中皆可找到。

商隊與商隊旅館的發展對古代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一批貿易城市拔地而起,名揚絲路國家,如塞琉西亞、亞歷山大、帕爾米拉、巴格達、撒馬爾罕、伊斯法罕等。其次,城市和政府財政實力增強。城市中眾多商隊旅館的存在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繁榮,豐富了社區生活,也為政府提供了大量稅收。最后,絲綢之路商隊網絡的存在也附帶推動了文化傳播,東西方物質與精神文化的交流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商業活動這一媒介進行的。

總之,通過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古代東西方世界得以溝通和交流。雖然在羅馬很少看到中國商人,在長安也很少有羅馬商販,但雙方都能在自己的市場上發現對方的商品,享受人類文明的成果。通過行走在絲綢之路城市之間的商隊,由路、城、人、物構成的絲路多元文明元素共同推動了東西方交流合作。

(作者:車效梅,系浙江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絲綢之路城市史研究”[18ZDA213]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