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福
2023年07月17日08:28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點評】
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對於城市而言,建筑是有生命的存在物,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貼地的音符,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的關鍵。歷史文化街區上承歷史名城、下接歷史建筑,是重要的文化體驗場所和百姓日常生活空間。
據統計,目前全國已公布14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劃定1200多片歷史文化街區和6.19萬處歷史建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城市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工作,強調“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把“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肌理、歷史街巷、空間尺度和景觀環境,以及古井、古橋、古樹等環境要素,整治不協調建筑和景觀,延續歷史風貌”作為保護重點。從建章立制落實保護,到精細修繕活化利用,隨著制度建設的完善和實踐經驗的豐富,對於城鄉歷史文化遺產應保盡保、有效利用的理念漸成社會共識,城市文脈得到有效保護。
近年來,廣州永慶坊等一批“繡花”功夫微改造實踐,啟發人們以工匠精神處理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活化,以“共同締造”引領社會治理新方向。如何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承工作全面融入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回答好“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裡傳承好”這個新命題?需要我們不僅做好物質性的保護和活化,更要加強精神性的傳承和升華,增強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
城市的核心是人,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做好城市精細化更新治理,既要留住記憶、延續城市人脈,又要與時俱進、激發城市活力。蘇州平江、福州三坊七巷、廣州恩寧路等歷史文化街區的實踐告訴我們,極具地方特色的高品質空間能豐富歷史場所的時空體驗、助力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能讓歷史文化街區適應並引領當代都市文化生活,文商旅流量帶來的經濟價值可以反哺街區的基礎設施維護與更新,讓傳統與現代相得益彰。同時,歷史文化街區的適度更新有助於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例如,蘇州平江的評彈、蘇繡與廣州永慶坊的粵劇、打銅等非遺的活態傳承,為歷史文化街區注入了持久活力。如今,成都的年輕人穿著漢服體驗歷史文化街區,西安的老人家相約歷史文化街區會友懷舊,佛山的小朋友在歷史文化街區練習舞獅和學習詠春,生發出了基於歷史文化街區的全新精神風貌。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重要論述,不僅指明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承的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更強調要著力增強精神層面的歸屬感認同感責任感,更注重歷史文化街區對公共文化審美能力和百姓思想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提示我們要結合自身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文化地標、凝練文化符號,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可以說,真正優秀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是要做到百姓心坎裡的,實現與在地居民日常生活的統一,實現當代人與歷史環境的情感對話和心靈互動。
當前,要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街區的教育意義,發揮其留住鄉愁、滋養心靈、創造記憶的新功能,具體包括:將物質性保護的美學價值與歷史信息融入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產生獲得感幸福感,並培育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通過非物質文化傳承創新,激發當代人將歷史帶往未來的責任感使命感,運用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場景營造承載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創新和傳播功能,煥發內生的文化活力﹔將保護傳承工作與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的目標全面融合,讓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照亮今天百姓的美好生活。
(作者:王世福,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廣東省城鄉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項目團隊:記者 張勝、蘇雁、龍軍、禹愛華、陸健、陳建強、劉茜、李曉東、王斯敏 通訊員 李明、崔建霞)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