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
分享

風卷紅旗過大關

——毛澤東詩詞中的紅旗意象

汪建新

2023年06月26日13:44    來源:人民政協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毛澤東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詞中反復出現的“紅旗”意象蘊含豐富、詩意盎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典范。為慶祝建黨102周年,本期講壇邀請汪建新教授通過講述毛澤東詩詞中的“紅旗”意象,帶領我們一起回顧詩詞中那大氣磅礡、振奮人心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力量。

——編者的話

主講人簡介:

汪建新,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干部教育,10多年來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與研究。專著有《毛澤東詩傳》《品讀詩人毛澤東》《紅色管理搖籃井岡山》《破譯廣告》《問鼎名牌》等﹔主講系列文獻藝術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毛澤東的詩人情懷——尊前談笑人依舊》﹔譯著有《戰略管理》《面向未來的管理——組織行為與過程》。

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把大自然裝點得五彩繽紛,煥發出無窮魅力和生動氣韻。“人面桃花相映紅”之“紅”令人遐想,“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令人神往。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紅色意味著熱烈、興奮、溫暖、光明。毛澤東偏愛紅色,在毛澤東詩詞中,“殘陽如血”“紅裝”“紅雨”“紅霞”等用語一再出現。毛澤東構思色彩絢麗的畫面時,往往以紅色為主色調。他要麼以多種色彩為陪襯,突出表現紅色﹔要麼以紅色為背景,使景與物籠罩在紅色之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木霜天紅爛漫”,充滿著江河奔瀉的無限激情,蘊藏著扭轉乾坤的巨大力量,彰顯著樂觀豁達的博大胸襟,給人以奮發向上、奔放豪壯之感。

紅色還象征著革命,預示著勝利。“紅軍不怕遠征難”,革命軍隊的顏色是紅色的。“贛水那邊紅一角”,根據地的顏色是紅色的。1918年,李大釗在《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一文中預言:“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出現了!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澤東把對紅色的熱愛轉化成對紅旗的信念和意志,最終把中國變成了“赤旗的中國”。

紅旗意象知多少

意象,“意”是意念,“象”是物象,意象是藝術作品中蘊含著作者主觀情感的具體物象,是作者在體驗現實事物的基礎上由想象創造出來的能表達作者思想情趣的藝術形象。意象是詩歌創作構思的核心,也是詩詞賞析的關鍵。

毛澤東一生中,對紅旗情有獨鐘。1920年9月3日,毛澤東在《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湖南共和國》中寫道:“現在我們知道,世界的大國多半瓦解了。俄國的旗子變成了紅色,完全是世界主義的平民天下。德國也染成了半紅。”(《毛澤東早期文稿》)毛澤東在和埃德加·斯諾談話時說:1920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於俄國情況的書。我熱心地搜尋那時候能找到的為數不多的用中文寫的共產主義書籍。有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

此后,在跌宕起伏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瀾”,還是“雄關漫道真如鐵”,毛澤東始終矢志不移、執著追求。秋收起義中,他率先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紅旗。井岡山斗爭和中央蘇區時期,他用斗爭的烽火和堅定的信念回答“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他始終與紅旗、紅纓槍、紅帽徽、紅領章、紅袖標、紅色篝火、紅色信號彈等相依相伴。1949年10月1日,他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1958年6月1日,中共中央主辦的理論刊物創刊,毛澤東將其定名為《紅旗》雜志。1958年8月3日,第一輛紅旗牌轎車誕生,成為國家領導人和國家重大活動的國事用車。

在已經公開發表的毛澤東詩詞作品中,“紅旗”意象出現了12次之多,是一個出現頻繁、寓意深刻、頗具特色、極有研究價值的意象:

旗號鐮刀斧頭(《西江月·秋收起義》)﹔山下旌旗在望(《西江月·井岡山》)﹔紅旗躍過汀江(《清平樂·蔣桂戰爭》)﹔風展紅旗如畫(《如夢令·元旦》)﹔風卷紅旗過大關(《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不周山下紅旗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紅旗漫卷西風(《清平樂·六盤山》)﹔壁上紅旗飄落照(《臨江仙·給丁玲同志》)﹔妙香山上戰旗妍(《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紅旗卷起農奴戟(《七律·到韶山》)﹔旌旗奮(《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滿街紅綠走旌旗(《七律·有所思》)。

在這些詩句中,“旗號”“旌旗”“戰旗”都是“紅旗”的同義語。黑格爾說:在藝術裡,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的,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而呈現出來了。毛澤東把“紅旗”作為其心靈的感化物。“紅旗”幾乎飄揚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每一步進程之中。在不同歷史條件下,革命的形勢與任務不盡相同,“紅旗”成為具有不同歷史內涵的意象。紅旗,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標志,是中國革命道路的象征,是人民軍隊的形象,是紅色政權的體現,是紅色理論的符號。

毛澤東一生伴隨著紅旗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紅旗就是他的信仰。毛澤東有關紅旗的詩句豪壯雄渾,熱情奔放,風格多樣而又獨特,浸透著毛澤東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

秋收起義旗幟新

毛澤東在解釋《菩薩蠻·黃鶴樓》的創作背景時寫道:“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號,黨的緊急會議,決定武裝反抗,從此找到了出路。”(《毛澤東文藝論集》)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瘋狂屠殺共產黨人,中國革命陷入低潮。正如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所說:“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他們高舉起革命的大旗,舉行了武裝的抵抗。”(《毛澤東選集》第三卷)此時,共產黨人究竟“舉什麼旗”“走什麼路”,關系到中國革命的興衰成敗。

在中國革命的危急時刻,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八七會議。會上,毛澤東指出:“對軍事方面,從前我們罵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毛澤東文集》第一卷)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並決定發動湘贛邊界秋收暴動。中共中央要求仍舉“左派國民黨旗幟”,毛澤東則堅決主張改旗易幟,他嚴肅地指出:“國民黨的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隻有共產黨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我們應該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以與蔣、唐、馮、閻等軍閥所打的國民黨旗子相對(立)。”(《秋收起義〈資料選輯〉》)

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身份回到湖南,改組湖南省委,籌備和策劃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因敵強我弱,起義軍屢受重創。9月14日,毛澤東當機立斷,命令起義各部迅速到瀏陽文家市集中。19日晚,起義軍在文家市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果敢放棄攻打長沙的原定計劃,決定從進攻大城市轉為向農村進軍。

為記錄秋收起義這段歷史,毛澤東揮毫寫下《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這首詞是所有毛澤東詩詞當中最早最直接頌揚中國革命的作品,也是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堪稱秋收起義第一詩,言革命宏志,詠戰斗豪情。上闋寫秋收起義隊伍的組成和暴動計劃的進攻方向。下闋著重分析秋收起義的深層原因和浩大聲勢。

詞的首句“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開門見山,點出軍名、旗名。“軍叫工農革命”,而不叫“國民革命”,秋收起義部隊破天荒地使用了“工農革命軍”的番號。“旗號鐮刀斧頭”,而不標“青天白日”,直截了當地亮明了秋收起義的革命性質。據何長工回憶,他根據赴法勤工儉學期間見過的蘇聯紅軍軍旗式樣進行設計:軍旗底色為紅色,象征革命﹔旗中央是顆黃燦燦的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角星內鑲著鐮刀和斧頭,代表農民和工人﹔旗左邊白色涵管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面旗幟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革命武裝的第一面軍旗,工農階級從此有了為老百姓打天下的子弟兵!這也是毛澤東詩詞首次出現旗幟,為此后的紅旗意象確定了革命色調和基本樣式,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歷史意義。

紅旗指引革命路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此,毛澤東高舉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紅旗,戎馬倥傯,攻堅克難,勇往直前。

《西江月·井岡山》描繪了1928年8月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黃洋界保衛戰。“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一句,毛澤東曾解釋說:“‘旌旗’和‘鼓角’都是指我軍。黃洋界很陡,陣地在山腰,指揮在山頭,敵人仰攻。”

《清平樂·蔣桂戰爭》描寫1929年蔣桂軍閥混戰和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戰爭。“紅旗躍過汀江”,是毛澤東在詩詞中第一次直接運用“紅旗”意象,喻指革命軍隊,也象征革命政權建設和土地革命洪流。

《如夢令·元旦》描寫1930年1月紅軍的行軍路線與樂觀情懷。“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借助紅旗歌頌軍容的壯盛和軍心的歡暢。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描寫1930年2月攻打吉安的雪裡急行軍。“風卷紅旗過大關”,化用唐朝岑參詩句“風掣紅旗凍不翻”,表現出紅軍一往無前的豪邁氣概。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描述1930年12月底開始的第一次反“圍剿”輝煌勝利並對第二次“圍剿”進行樂觀展望。“不周山下紅旗亂”,毛澤東引用“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典故,把“與顓頊爭為帝”的共工演繹成為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紅旗”寓意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所向披靡。

《清平樂·六盤山》是1935年10月長征勝利在望時寫下的壯麗詞章。“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西風”不只是自然風,也指反動勢力,這就使得“紅旗”更具有英勇紅軍摧枯拉朽的磅礡氣勢和巨大威力。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是1936年12月寫給作家丁玲的寄贈詞。“壁上紅旗飄落照”是對“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的環境渲染。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指出:“目前形勢的基本特點,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毛澤東選集》第二卷)這面“紅旗”是中華民族抗擊日寇的戰旗,是中國共產黨人高舉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

《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是1950年11月與柳亞子的唱和之作。“妙香山上戰旗妍”,妙香山上的“戰旗”,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旗,是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的戰旗,是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間正義的戰旗,這面紅旗既是愛國主義之旗,也是國際主義之旗。

《七律·到韶山》是1959年6月回到故鄉韶山的心靈獨白。1959年9月13日,毛澤東在致胡喬木的信中寫道:“‘霸主’指蔣介石。這一聯寫那個時期的階級斗爭。通首寫三十二年的歷史。”(《毛澤東書信選集》)毛澤東還曾解釋說:“‘咒逝川’‘三十二年前’,指大革命失敗,反動派鎮壓了革命。這裡的‘霸主’,就是指蔣介石。”(《毛澤東文藝論集》)“紅旗卷起農奴戟”中的“紅旗”,指大革命中工農革命的旗幟。

《水調歌頭·上井岡山》是1965年5月毛澤東重回井岡山時的感懷之作。“風雷動,旌旗奮”中的“旌旗”,既是井岡山斗爭的紅旗,也是各個歷史階段革命武裝的軍旗,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紅旗。

山加紅旗有深意

毛澤東詩詞12個紅旗意象的詩句中,有6個句子都包含“山+紅旗”的特定組合:“山下旌旗在望”“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不周山下紅旗亂”“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妙香山上戰旗妍”。除“不周山”有神話色彩、“妙香山”遠在朝鮮之外,其他山都是毛澤東的革命足跡所到之處。“山+紅旗”意象,是毛澤東道路探索的藝術縮影。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首先想到了山。1927年6月上旬,毛澤東在接待因“馬日事變”到武漢請願的湖南工農民眾時指示:“山區的上山,濱湖的上船。”(馮俊《新中國60年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歷程》)在7月4日中央常委會擴大會議上,毛澤東主張“上山”,並預料“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馮俊《新中國60年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歷程》)八七會議后,瞿秋白想要毛澤東去上海中央機關,毛澤東說不願去住高樓大廈,而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引兵井岡山,去努力實現他決意“上山”的宏圖大略。

1928年,彭德懷曾賦詩雲:“秋收起義在農村,失敗教訓是盲動。惟有潤芝工農軍,躍上井岡旗幟新。我欲以之為榜樣,或依湖泊或山區。”(《彭德懷自傳》)但是,毛澤東的獨辟蹊徑,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聞所未聞,在國際共運史上也史無前例,與“城市中心論”相違背,遭到“山溝裡出不了馬克思主義”的種種責難。而國民黨不斷對根據地瘋狂“進剿”“會剿”,根據地環境險惡、條件艱苦,“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不絕於耳。為破解中國革命道路選擇的現實難題,排除各種錯誤思想的干擾,毛澤東連續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揭示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他用一句話來展望革命的前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開辟了一條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之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

這條道路是在井岡山斗爭中開始逐漸尋求到的,也叫“井岡山道路”。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黃洋界保衛戰並不起眼,毛澤東卻對其格外看重。他在《井岡山的斗爭》中指出:“我守軍不足一營,憑險抵抗,將敵擊潰,保存了這個根據地。”(《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黃洋界保衛戰不是簡單的退敵之功,而是守住了井岡山,保衛了根據地。他專為井岡山賦詞三首:《西江月·井岡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井岡山》,又都禮贊了“黃洋界”:“黃洋界上炮聲隆”“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1933年12月底,馮雪峰到瑞金后,對毛澤東說:魯迅讀過他的《西江月·井岡山》等詞,認為有“山大王”氣概。毛澤東聽后開懷大笑,魯迅的點評一語中的。

毛澤東高舉井岡山道路的革命旗幟,從這山走到那山。他領導革命武裝在龍崗、白雲山粉碎敵人“圍剿”﹔他在會昌山沉思紅軍的命運﹔他率領紅軍翻越五嶺,跨越婁山、烏蒙山、岷山、六盤山﹔他遙望昆侖山,抒發“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的宏大抱負﹔他導演了“鐘山風雨起蒼黃”的歷史大劇﹔他徜徉碣石山,慨嘆“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他暢想“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他回韶山,憧憬“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他登臨廬山,“冷眼向洋看世界”。這是毛澤東詩詞中山與紅旗如影隨形的根本原因。

紅旗意象美如畫

以紅旗意象入詩並非毛澤東的首創,古典詩詞中紅旗意象並不鮮見。比如,王昌齡《從軍行》“紅旗半卷出轅門”﹔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風掣紅旗凍不翻”﹔陳羽《從軍行》“紅旗直上天山雪”﹔李賀《雁門太守行》﹔“半卷紅旗臨易水”等。以旌旗入詩的情形也有不少,比如,李昂《從軍行》“曉望旌旗北臨海”﹔劉長卿《疲兵篇》“旌旗獵獵榆關道”﹔楊巨源《述舊紀勛寄太原李光顏侍中》“旌旗映水發秋光”等。然而,古詩中的“紅旗”或“旌旗”,往往只是交戰雙方的一個識別物象,沒有什麼思想內容,更不具備革命意義和政治色彩。不妨拿李賀《雁門太守行》“半卷紅旗臨易水”與毛澤東《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進行比較。同樣是以“紅旗”作點綴,同樣是寫行軍作戰,且不說古今兩次戰爭的性質不可相提並論,單看氣勢就涇渭分明、優劣自見。李賀的紅旗意象顯得壓抑低沉,恍如疲憊不堪的將士們的招魂幡幢﹔而毛澤東的紅旗意象樂觀豪邁,儼然就是斗志昂揚的戰士們的沖鋒號角。

蘇軾評點王維的作品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歷來是古典詩詞創作的藝術方法,也是衡量詩詞作品水平高下的評價尺度。毛澤東一向不善丹青,沒有歷練出“畫中有詩”的精湛技藝,但毛澤東詩詞所創造的“詩中有畫”美輪美奐,堪稱一絕。1965年7月21日,毛澤東致信陳毅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要做今詩,則要用形象思維的方法,反映生產斗爭與階級斗爭。”(《毛澤東書信選集》)紅旗意象就是毛澤東用形象思維寫詩的具體體現。毛澤東詩詞特別注重以形象反映現實,以意象表現內容,加上頻繁使用色彩詞或色感光感很強的詞來烘托渲染,刻畫出一幅幅清晰可感、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圖景,詩畫一體,相得益彰。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山下山頭相互映襯,既著色彩,又附音效,一個有聲有色、如火如荼的戰斗畫面躍然紙上。“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紅旗與山色交相輝映:青翠蔥郁的山色中,一面紅旗迎風招展,萬綠叢中一點紅,尤見其鮮紅奪目。“漫天皆白”之下,“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把紅旗置於潔白無垠的雪景之中,同樣形成強烈對比,更凸顯紅旗耀眼的光輝。

1958年3月29日,毛澤東幫梅白修改《七絕·夜登重慶枇杷山》時,說道:“詩貴意境高尚,尤貴意境之動態,有變化,才能見詩之波瀾。這正是唐詩以來格律詩之優越性。”(劉漢民編著:《毛澤東詩話詞話書話》)毛澤東筆下的紅旗意象總是筆力雄健,動感十足,富有變化,意境深遠。“紅旗躍過汀江”“壁上紅旗飄落照”,一“躍”一“飄”,展示出鮮活靈動的意境,使讀者置身於千山萬壑爭趨競走的環境中,產生強烈的壯美感。“不周山下紅旗亂”之“亂”,不是混雜凌亂,而是人山人海,無數紅旗迎風招展,令人眼花繚亂,顯示出革命形勢轟轟烈烈,與“紅心枝頭春意鬧”之“鬧”異曲同工。而“風卷紅旗過大關”“紅旗漫卷西風”“紅旗卷起農奴戟”中的“卷”字,不僅使靜物動化,而且使動者益動,兼具迅猛的速度和力度,強化了革命浪潮的爆發力和沖擊力。

(來源:《 人民政協報 》,2023年06月26日第11版)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