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煒 劉欣琦
2023年06月06日08:28 來源:光明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科學把握人口發展規律,深刻理解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兼顧多重目標統籌政策安排,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高質量人口支撐。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財政政策的支持,應合理把握財政政策支持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節奏、力度,充分發揮財政政策支持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實現可持續的人口發展,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必須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人口總量、結構和質量上的新變化形成了未來人口發展的基本特點,是我國中長期發展面臨的基本人口國情和人口背景。
人口總量增速放緩。從人口總規模看,人口總量慣性增長,人口增速有所放緩。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比2010年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202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為1.3,低於2.1的代際更替水平,進入1.5以下的“低生育率”區間。2016-2019年間女性就業人員佔比保持在43%-44%之間,使得生育帶來的機會成本進一步提高。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數據顯示,全國共有家庭戶49416萬戶,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減少0.48人,家庭戶變化主要受我國人口流動日趨頻繁、住房條件改善、年輕人婚后獨立居住等因素影響,單人戶、純老戶、殘缺戶比例不斷增加,家庭成員的時空離散性增大。家庭小型化導致家庭養老和撫幼功能弱化,家庭養老托育負擔加大。
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加快。從年齡結構看,勞動年齡人口下降,人口撫養比上升。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0-14歲人口佔17.95%,較2010年上升1.35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佔63.35%,較2010年下降6.7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佔18.70%,較2010年上升5.44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佔13.5%。2020年,我國人口撫養比為45.9%,較2010年增長11.7個百分點。從空間分布看,人口城鎮化水平加速提升,人口流動更趨活躍,向經濟發達區域、城市群進一步集聚。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89%,較2010年提高14.21個百分點,提升速度有所加快。2020年,流動人口規模較2010年增加69.7%,其中,從鄉村到城鎮的流動在總流動人口中佔比達66.2%。省內人口流動超過跨省人口流動,這與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區域協調發展、鼓勵重點省份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密不可分。
人力資本不斷提升。近年來,我國人口素質大幅改善,人力資本提升明顯。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程度提升。2020年,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到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為2.67%,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67年提高至10.75年,其中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佔比達23.6%,較2010年提高11.3個百分點。這得益於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投入力度加大,教育普及成效顯著,高等教育持續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素質不斷提高。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中擁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萬人,比2010年增加2085萬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為13.90%,比10年前提高4.98個百分點。低齡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識、經驗、技能優勢,身體狀況尚佳,發揮余熱和作用的潛力較大。
系統謀劃人口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
我們要以系統觀念統籌謀劃人口問題,以改革創新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把人口高質量發展同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以系統觀念統籌謀劃人口問題。人口系統是一個包含人口數量、結構、質量等在內的復合系統,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發展有著整體的、多層次的關聯。以系統觀念謀劃人口發展問題,需要兼顧多重政策目標,使各項配套措施形成一攬子政策方案。尤其是須處理好以下關系:一是短期與長期的關系,始終將人口發展納入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戰略安排中統籌考慮,最大限度發揮人口因素的能動作用﹔二是內部和外部的關系,重視把握人口各要素之間,以及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外部要素間的相互關系﹔三是處理好人口與發展的關系,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計劃、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投資項目和生產力布局、城鄉區域關系協調、可持續發展等重大決策中,充分考慮人口因素,不斷健全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四是處理好人口與環境的關系,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永續共生。
以改革創新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始終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思維解決人口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著力提升適度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優化人口分布﹔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優化生育養育綜合服務,提升家庭發展能力﹔更加注重政府和社會協同治理,尊重並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積極性,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氛圍﹔尊重人口規律,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把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
把人口高質量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人口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品質的生活,應創造更多更高質量就業崗位,健全勞動就業平等參與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健全嬰幼兒照護保障體系,讓所有適齡兒童得到更好的養育﹔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營造全社會尊老愛老的和諧氛圍﹔推進建設美麗中國,提升人居環境宜居度,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提升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體育方面的需求。
發揮好財政政策支持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
人口高質量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完善新時代人口發展戰略,應“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這為財政政策有效支持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引。
優化教育財政支出結構,著力提高人口素質和就業質量。優化高等教育支出結構,進一步向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傾斜,向原始創新和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傾斜,向中西部、東北等困難地區和薄弱環節傾斜,支持地方高校深化改革和內涵式發展。統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助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全民終身學習型社會。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支持教育均衡布局,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水平,著力解決教育區域不均衡、城鄉不均衡問題。強化就業資金保障,挖掘勞動力供給潛能,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積極用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資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提高新增勞動力供給質量。將規模性減稅降費作為宏觀調控的關鍵性舉措,支持吸納就業多的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發展。
完善稅費優惠和補貼政策,加強支持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針對人口變動態勢,做好超前謀劃和政策准備,健全生育服務和家庭發展支持體系,引導生育水平提升並穩定在適度區間,促進人口均衡發展。一是打好托育政策“組合拳”。在生育支持和家庭發展方面持續用力,促進生育政策與相關經濟社會政策同向發力,切實減輕家庭生育養育負擔。拓展支持家庭與婦女全面發展的公共服務,統籌優化托育服務資源,切實提高托育服務質量。推動托育服務、學前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在增加共辦托育一體服務供給的基礎上,向其他民辦托育機構提供相應的補貼,降低機構運營成本,減輕家庭入托負擔。二是促進托育與育兒婦女就業政策有序銜接。探索家庭嬰幼兒照護補貼制度,為提供嬰幼兒照護服務的家庭成員及社會服務人員給予經濟補貼。優化完善“六稅兩費”政策,支持養老托育服務業紓困,鼓勵地方探索對參與養老托育服務的家政企業給予適當支持,減輕建設投入成本,提升服務質量。探索支持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等按規定開發設置“媽媽崗”,為“媽媽崗”員工給予靈活就業社保補貼,創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環境。三是強化財稅政策有效落實到位。著眼於家庭生育所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推動各類補貼政策“直補快辦”。有針對性地幫助育齡人口解決實際困難,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把鼓勵生育政策落實到位。
科學籌劃養老支持政策,切實保障老年人口生活和發展質量。既要聚焦老年群體,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觀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保障老年人創業和勞動權益﹔又要聚焦服務老年人的勞動群體,規劃布局一批銀發經濟重點發展區域,落實落細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一是提高養老服務供給水平,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拓寬養老領域資金投入渠道,推進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推動專業機構服務向社區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資源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實施普惠養老專項行動,中央預算內投資重點支持新建護理型養老服務設施、照護服務能力改造提升項目,引導地方對普通型床位和護理型床位實行差異化補助。二是挖掘“銀發族”人才資源、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強化保基本、兜底線的職能,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鼓勵家庭、個人建立養老財富儲備,穩步增加全社會養老財富儲備。三是將老年醫學人才培訓納入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衛生健康緊缺人才培訓項目,構建為老服務的人力資源隊伍。
完善健康服務和保障政策,有效提升人民健康發展水平。拓寬資金投入渠道,支持健康服務公平可及。健全政府健康領域相關投入機制,全面提高基層公共衛生等能力。中央財政在安排相關轉移支付時對經濟欠發達地區予以傾斜,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結果導向的健康投入機制,開展健康投入績效監測和評價。充分調動社會組織、企業等的積極性,形成多元籌資格局。大力發展慈善事業,鼓勵社會和個人捐贈與互助。優化資金使用方式,支持健康服務融合創新。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引導,帶動地方、社會力量投入,支持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盤活資源,為建立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康復、護理體系探索有效路徑。中央預算內投資重點支持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加快數字健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體系建設,推進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預防、治療、康復和自主健康管理一體化的國民健康信息服務。
充分利用地方財力,推進區域人口協調發展和合理布局。優化人口空間布局,推動城鄉人口協調發展,促進人口分布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相適應,更好統籌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系。一是強化制度創新,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健全中央和省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機制,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分別對吸納跨省域、跨市域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多的地區給予支持。二是聚焦重點區域,提升特殊類型地區民生財政保障能力。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向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等地區重點民生領域傾斜,促進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央財政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各省繼續統籌加大對本省欠發達地區轉移支付力度。三是順應產業發展和人口流動趨勢,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增長極。加強財政與產業、環保、區域等政策的協同配合,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業功能,支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結合城鎮發展變化態勢,推動人口流失縣城嚴控城鎮建設用地增量、盤活存量,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適度集中,加強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四是支持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求。地方各級政府強化投入保障,安排的相關資金要優先用於支持普惠性生活服務,落實支持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統籌各類資源支持生活性服務業發展。
(作者:呂煒 劉欣琦,系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