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挖掘、闡釋、傳播豐富精神內涵

用口述史助力工業遺產保護傳承(學苑論衡)

楊祥銀

2023年05月29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考察山西運城博物館時強調:“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我國的工業遺產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我國工業長期發展進程中形成的,不僅是見証和承載中國工業化發展歷程、科技進步與發展等的物質載體,也蘊含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愛國敬業、無私奉獻等豐富精神內涵,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技價值等,需要不斷提高保護傳承水平。

近年來,我們在工業遺產保護傳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在有形物質保護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效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相對而言,在挖掘、闡釋、傳播工業遺產所蘊含的豐富精神內涵方面還需要加大力度,進一步探索新方法新途徑。口述史這些年來在我國取得長足發展,呈現日益明顯的跨學科發展趨勢。作為一種以人類歷史活動的主體——活生生的人為核心對象的研究方法與學科領域,口述史旨在收集、保存、解釋和利用個人、團體與社區在過去事件中的經歷、見聞、記憶、見解、感受等。伴隨著口述史的“空間轉向”,它不斷被用來挖掘、記錄與詮釋人們在特定空間中的生活經歷、歷史記憶以及他們與該空間的歷史、社會、文化、情感聯系,進而探究人們記憶中的空間關系與意涵及其所呈現的空間感、認同感與歸屬感。口述史的這一功能決定了它能被應用到工業遺產保護傳承研究中。目前,許多見証新中國成立以來波瀾壯闊的工業發展歷史,參與“一五”計劃、三線建設、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等重要工業化歷程的親歷者與當事人還都健在。我們要充分發揮口述史的作用,助力提升工業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更好發揮歷史文化遺產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

有助於更好挖掘與闡釋豐富精神內涵。工業遺產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如廠房、車間、作坊、礦區等生產儲運設施,與工業相關的管理和科研場所以及機器設備、生產工具、辦公用具、產品、檔案等物質遺存等。那些曾經工作或生活於其中的不同個人和群體賦予這些場所和物質遺存以意義、價值、情感等。口述史可以讓那些曾經工作或生活於工業遺產中的普通工人、技術人員、管理者、當地居民等不同個人和群體進行回憶和敘述,內容包括他們在特定場所中的工作和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價值取向與身份認同,揭示工業遺產場所中人、事、物之間的多層次多維度關系,幫助收集關於各種物質遺存的歷史沿革、使用方法、工藝流程、生產方式等豐富信息,從而深入了解它們背后的故事,進一步揭示其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此外,工業遺產還承載著生產工藝、規章制度、企業文化、勞動智慧等,也可以通過口述史進行深入研究。作為一種情感豐富的敘述方式,口述史可以讓我們聽到那些曾經工作或生活於其中的人們親身經歷的故事,感受他們對於工業遺產的記憶、情感,從而更深刻地挖掘、闡釋、傳播工業遺產豐富的精神內涵。

有助於更好促進公眾傳播。當前,口述史在互動交流、公眾傳播與代際傳承中的作用逐漸凸顯。通過講述那些曾經在工業遺產場所工作或生活的人們的親身經歷、故事和感悟,口述史研究能讓公眾生動且直觀地感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愛國敬業、無私奉獻等精神內涵,從而讓公眾在個體經歷和情感中找到共同點、共鳴點,增進對工業遺產的認識與理解。當前,口述史已經形成多元呈現與傳播的形式,比如將口述史資源開發成圖書、音頻節目、紀錄片、數據庫等多元化產品,使它們成為工業展陳、工業旅游、工業文化教育實踐等各類工業遺產宣傳推廣活動的重要內容,為擴大公眾傳播輻射面提供多樣載體。此外,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口述史能夠搭建起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間的溝通橋梁,使工業遺產蘊含的精神內涵得以傳承和發揚。比如,可以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貼近歷史現場,通過口述史所呈現的工業遺產,不斷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強化責任擔當。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9日 09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