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從期刊指數與排名中讀出更深內容

劉天星

2023年05月29日08:2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從期刊指數與排名中讀出更深內容

   【光明時評】

   近日,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發布了2022年榜單,在“貢獻份額”方面中國以19373.35首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同時,19家中國機構躋身全球50強,其中,中國科學院連續第11年位列首位。而且,在2020至2021年上升最快的50家機構中,前31家均來自中國。

   早在2018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數據就顯示,中國發表的論文數量已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近年來,中國科研論文的產出一直保持著10%以上的增長速度,此次自然指數貢獻份額躍居世界第一,說明我國科研論文在保持量的高速增長的同時,質也在穩步提高。2022年日本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的報告也印証了這點,報告指出,2018至2020年間,中國研究在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1%的論文中佔比高於美國研究。我國基礎研究的質量和影響力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

   任何指數與排名,都涉及人的主觀選擇與評價,類似數學建模,為解決實際問題,首先確定問題的范圍和邊界,再作出簡化假設,遴選最優參數,忽略一些可能不太重要的變量。因此,在指數排名結果的解釋上必須明確其邊界和適用范圍。以自然指數為例,其所遴選的82種自然科學期刊由科學家所組成的獨立小組選出,從結果上看,自然指數期刊數量僅佔Web of Science自然科學期刊的4%至5%,但在總引用量中佔近30%。這種方法仍符合文獻分布規律“布拉德福定律”,本質上仍屬於“以刊評文”的范疇。從某種意義上說,自然指數也是一種更小范圍的SCI指數和排名。

   從學科結構來看,自然指數期刊包括綜合性期刊5本、生命科學38本、地球與環境科學11本、物理學和化學30本。中國在2021年成為物理學和化學領域的領先國家,2023年在地球和環境科學領域也首次超過美國,這些學科都是我國傳統的優勢學科,但在基礎研究投入產出最大的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我們仍有一定差距。從自然指數的國際格局變化來看,中國和中國機構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長,與此同時美國及其機構的相關指標在小幅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對科學研究投入持續加大。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與GDP之比達2.44%,已接近經合組織國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基礎研究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已連續4年超過6%,是全社會研發投入的2倍多。另外,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隨著高校“雙一流”建設進入第二個周期,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成為基礎研究質量穩步提高的最有力支撐。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加強基礎研究是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仍有不少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面臨“卡脖子”等問題,究其根本還是由於基礎研究比較薄弱,原始創新能力有待提高。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搶佔科技制高點,不僅需要以科研論文為表征的研究“高原”,更需要代表性、引領性的研究“高峰”。審視各類指數和排名,要讀出肯定,也要讀出鞭策,以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強國。

   (作者:劉天星,系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常務理事)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