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加強話語體系建設重在彰顯“中國特色”

黃炬

2023年05月26日08:1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加強話語體系建設重在彰顯“中國特色”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誰掌控話語,誰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世界發展走向的主導權。增強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主動權,樹立新時代的中國形象、展現新時代的中國精神,關鍵在於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了話語體系建設和傳播的客觀規律,具有理論和現實的雙重規定性。

   一方面,彰顯“中國特色”是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體現了話語體系建設的客觀規律。話語體系內在包含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証統一。所謂“共性”,是指話語體系的本質是基於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馬克思指出:“無論思想或語言都不能獨自組成特殊的王國,它們只是現實生活的表現。”話語體系作為“現實生活的表現”隻能由“現實生活”決定,這是話語體系的一般本質。所謂“個性”,指的是差異化的“現實生活”生成出各有特色的話語體系。“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在不同的經濟基礎、社會制度和歷史文化傳統上生成的話語體系之間各有不同。話語體系的“共性”與“個性”相互依存,個性以共性為存在前提和基礎,共性以個性為自我開顯的必要條件,不存在隻有“共性”而沒有“個性”的話語體系。加強中國話語體系建設,必須遵從話語體系建設的客觀規律,在把握話語體系一般共性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話語體系的獨有“個性”,通過不斷增強和彰顯中國特色,為話語體系注入持久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彰顯“中國特色”順應話語傳播的客觀規律。關於話語傳播的實踐充分証明,異質化、差異化和個性化的話語往往更受人青睞,特色鮮明的話語通常具有更強的傳播放大效應。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要解決在國際輿論斗爭中“失語挨罵”的問題,扭轉國際話語體系中“西強我弱”的態勢,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通過更為鮮明的“中國特色”增強信息傳播力、擴大話語影響力、掌握國際話語主動權,更好展現新時代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讓世界重新認識和了解中國,為中國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營造有利的輿論氛圍。

   隻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扎根當代中國建設實踐、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增強主體性和原創性。

   高舉馬克思主義理論旗幟。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明確立場原則,強化價值引領,提供學理支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靈魂所在、特色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彰顯話語體系的中國特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自覺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貫穿到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之中,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落實落地,講好中國人民推動和創造偉大社會變革的中國故事,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立足於當代中國實踐。實踐是話語體系生成的源泉,實踐與話語體系之間構成內容與形式的辯証關系。話語體系的特色歸根到底由實踐所賦予,越是深入實踐、植根實踐,就越能反映實踐的本質,越能體現話語體系的獨有特色。因而,彰顯話語體系的中國特色,必須從當代中國實踐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出發,立足於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和當代人類文明形態變革,聚焦中國社會轉型發展進程中的個性問題和當今世界發展的共性問題,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分析新情況,以概括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提煉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和標識性的新理論和新觀點,不斷增強話語體系的時代內涵和世界意義,提升話語體系的涵蓋力、解釋力和說服力。

   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思維方式、心性結構和精神烙印,為彰顯話語體系的中國特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內涵、文化語境與修辭方式。我們必須珍視和善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遺產,深刻認識、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結合新時代的實踐要求,擷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符合時代精神、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思想精華,促使其成為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重要源泉﹔重視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創新、形式轉化及語境重構,結合時代需要對其范疇、概念和術語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古為今用中塑造話語體系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作者:黃炬,系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廣州大學研究基地研究員)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