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要發揮好“科技利器”作用

陳力凡

2023年05月11日08:2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要發揮好“科技利器”作用

   【科學隨筆】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手段,已成為代表國家科技水平、創新能力的“科技利器”,也是培養高水平人才、推動城市升級發展的“國之重器”。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雖然在支撐科技前沿突破上已成效顯著,但仍存在一系列挑戰,阻礙設施創新效能的充分發揮。

   第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自主創新和引領能力不足。一是“世界領先、自主原創、影響深遠、令人震撼”的設施不足。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獲獎項目中,因發明科學儀器而直接獲獎的項目佔11%,72%的物理學獎、81%的化學獎、95%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均是借助尖端科學儀器完成的。與此相比,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引領主導式設施還不多。二是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技術創新儲備不足。比如,我國高能對撞機、散裂中子源以及子午工程等設施的“助手器件”——速調管,核心自主技術儲備不足,仍依賴進口,容易被“卡脖子”。

   第二,部分地區人才無序競爭和規劃前瞻不足。一是防止部分地區之間存在人才無序競爭。多地區先后開工建設同類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雖然國家已採取措施予以調整,但在市場影響下,還是引發了人才無序競爭的情況。二是防止部分地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前瞻不足。應既管當下又管長遠,保持競爭力,防止國家科技資源浪費。

   第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平台創新資源聚集作用不足。一是創新生態多元主體參與程度不足。在產業用戶集群發展方面,我國大部分技術企業尚未達到利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升企業效益的階段,且缺乏專門機構集聚與調動社會創新主體參與創新活動。二是多元化人才隊伍需進一步集聚。目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人才引進注重“科研大才”,設施維護、產業孵化類人才團隊儲備相對不足,且考核晉升機制以科研導向為主,導致數量佔比小的科工管復合型人才因職業發展受限而選擇離開。

   第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普服務不夠。一是缺乏有效的支持性政策與配套設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具備先天科普優勢,然而其科普工作既缺少長期規劃,也缺少專項經費和設施場館等。二是未能充分利用潛在科普資源。部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位置偏僻,創新生態發展做得還不夠。三是缺乏科普專業人才支持。

   第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國際合作不充分。當前,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參與海外大科學工程和大科學裝置的總經費僅佔國內設施經費的1%∼2%,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處於主導地位的合作仍較少。要在未來國際創新體系中起到“領跑”作用,仍需加快向具備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主導影響力的國家轉變。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在自主研發、建設、運營、科普等環節上,有一些工作可以深入開展。

   一是強化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為此,建議:首先,在立項、經費申請階段,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與技術的原創性挂鉤,鼓勵自主原創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相關技術的開發。其次,在戰略必爭領域鼓勵自主超前發展,在一期建設中考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后續過程中的不可預見性支出,支持后續建設項目不受規劃期限制,做到適時申請、及時審批、盡快啟動、合理推進。

   二是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國家戰略部署和統籌布局。首先,建立工程多地共建共管機制,成立跨地區協同承擔部門,從現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所在地區適當擴展到鄰近省市,通過地方分部靈活調整人才隊伍布局。平常時期,由各分部與總部完成日常工作﹔重大項目需要時,則由總部和分部組建大規模團隊。其次,優化評價體系,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除要考量地方發展目標外,還要在國家層面將運行效益與戰略價值納入立項評價和結項評估指標體系中,保証地方建設不偏離國家戰略方向。

   三是構建多元聯動、力量協同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創新生態體系。著力構建“核心層—緊密層—擴散層”的多元聯動、滲透的發展體系,完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其他創新主體的對接機制,打造具有自主糾偏、自我供血能力的大科學生態。核心層依托大院大所、高等院校和高新技術企業,在現有的基礎上尋求體制機制的突破﹔緊密層要著力於產業發展,用科技對接產業、用科技賦能產業﹔擴散層要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同步推進社會科普,不斷提高全社會的創新氛圍和人民群眾的科學素養。目前的重點是要打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產業創新主體的“籬笆牆”,發揮設施對未來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和集群作用。為此,建議:首先,成立產業發展推進團隊,負責關注與挖掘相關技術創新應用前景,培養技術創新用戶。其次,成立產業用戶創新聯合體,開展社會創新主體不定期交流,探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其服務領域對應用技術發展的潛在貢獻點,進一步協助社會創新主體發揮其創新主觀能動性。再次,以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三方聯合培養形式開展復合型人才培訓,並將第三方評估納入人才績效評估中,促進高水平社會經濟效益產出。

   四是促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普功能的發揮。首先,要增強運營者和使用者的科普動力,將科普納入設施規劃或考核指標之一,專門組建與培訓專業化科普團隊,並與立項審批、經費支持挂鉤,鼓勵科學家在科學傳播中發揮更大作用。其次,要加強科普資源開發,重視科普館、科技史學科與博物館等配套建設,創新開發“科普旅游”。再次,要創新科普形式,拓展科技競賽、社交媒體互動、混合實景、立體展示等多元互動科普方式。

   五是發起“以我為主”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合作。首先,支持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科技合作外交行動,拓寬知識、設備、人員和資本等要素的對外交流渠道,並以此引領國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吸引海外科研人才,集聚全球創新要素,為“以我為主”的國際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打好基礎。其次,創新國際合作模式,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打造具有中國品牌效應的產學研國際會議、合作項目、國際合作團隊等。

   (作者:陳力凡,系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講師)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