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全球發展倡議:中國提供全球人權治理新理念

周文章

2023年05月08日07:5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全球發展倡議:中國提供全球人權治理新理念

   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首次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發展倡議以“六個堅持”為主要內容,堅持發展優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普惠包容、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行動導向。這一重大倡議切中世界人民對和平發展、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現實需求,一經提出就得到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眾多國家的響應。迄今為止,全球發展倡議已得到聯合國、其他國際與區域組織以及100多個國家的支持,實施了100多個早期收獲項目,使60多個發展中國家受益。

   唯有發展,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所以,從人權保障角度看,全球發展倡議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人權治理新理念,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

  堅持將人的發展權置於突出位置

   在聯合國頒布的《發展權利宣言》中,發展權利被定義為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在這種發展中,所有人的人權都能得到充分實現。《發展權利宣言》特別強調,“各國應合作以促進、鼓勵並加強普遍尊重和遵守全體人類的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掃除……阻礙發展的障礙”,以“促進發展中國家更迅速的發展”。中國始終堅持以生存權和發展權為首要的基本人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權的基礎,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沒有生存權、發展權,其他一切人權均無從談起。這種“發展權優先”的觀點是中國在人權問題上長期堅持的基本立場,是中國人民基於本國歷史和國情在人權問題上形成的基本觀念,符合人權觀念發展演變的規律。

   發展權受阻是全球人權治理實踐面臨的巨大挑戰。近年來,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從供需兩端沖擊世界經濟,阻礙了全球產業鏈運行。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陷入發展困境,引發了大量的基本人權問題。2022年4月,聯合國亞太地區經濟社會委員會、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發布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發展進程30年來首次出現下降。亞太地區極端貧困人口20年來首次增加,近9000萬人可能陷入極端貧困。發展中經濟體2020年就業崗位減少了1.09億至1.66億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2023年發展融資論壇開幕式上警告,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正在變成一座“理想中的海市蜃樓”。

   全球發展倡議直指國際社會發展權受阻的實踐難題,在制度規則層面將發展權置於突出位置,通過制度規則的協調,最大限度地推動發展權的實現。制度規則的協調,既包括各國發展規劃、區域發展機制與多邊發展平台的有效銜接,也包括經濟、社會、環境等多領域發展效益協同並進。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注重推動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發展權的實現,長期在農業、衛生、教育等領域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在全球發展倡議框架下,中國與有關發展中國家共建減貧與發展合作中心並推進相關項目落地,代表“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在聯合國大會高級別特別會議上就糧食安全問題闡述小組成員共同立場,以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廣泛開展抗疫國際合作,整合升級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為“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以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加強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實施,提升與發展中國家工業發展計劃的深度對接,全方位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深化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合作建設……中國的一系列舉措為促進世界發展注入了穩定性和正能量。

  堅持推動構建一個更可持續的世界

   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在當下威脅著全球基本人權保障,自然災害、地區沖突、逆全球化與保護主義思潮的涌現,使全球合作赤字驟增。一方面,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著客觀現實的巨大挑戰。聯合國發布的《2022—2031多哈行動綱領》指出,氣候危機、全球疫情和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沖突使全球可持續發展陷入困境。發展中國家因疫返貧、因疫生亂。在最不發達國家,每3個人中就有1人處在極端貧困的境遇中。發達國家也有不少民眾生活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單一化發展治理實踐滯后於當前全球發展治理所需要的多元化的發展理念,因此生發的逆全球化、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等思潮正在削弱國家間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基礎。這些思潮在經濟上要求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制造業回流和再工業化,對合作共贏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形成持續沖擊,也給基本人權的全球治理帶來巨大挑戰。

   全球發展倡議是中國堅持將自身人權理念寓於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體現。一方面,為解決現實的貧困問題,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減貧合作,攜手各方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了沿線國家的發展,有望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推動發展籌資工作,發起成立亞投行、絲路基金,與其他金磚國家共同發起成立新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新貢獻。另一方面,為應對當下單一化發展的治理危機,中國堅持認為多邊主義是解決可持續發展危機、保障人權的重要原則。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中國積極展開國際多邊合作實踐,建立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減貧與發展合作中心、應急物資儲備庫等合作平台,同各島國分享減貧經驗、深化發展合作﹔和多國共同發表《全球發展倡議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研討會主席聲明》,倡導進一步加強各國在工業化、數字化、創新、包容、可持續發展領域合作。在面對可持續發展困境時,中國採取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尋求多邊合作路徑的辦法,應對現實困境,倡導多元發展,推動全球人權治理不斷進步。

  堅持開放包容凸顯中國人權智慧

   馬克思主義認為,發展的最終歸宿應當也隻能在於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以唯物史觀為指引,全球發展倡議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核心內容,尊重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此,全球發展倡議堅持普惠包容,要求在全球發展中不讓任何一國、任何一人掉隊,要求在全球治理中保障各國人民在發展過程中享有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構建共同創造人類社會財富、共同分享發展成果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全球發展倡議的提出是中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貢獻中國人權智慧的體現。全球發展倡議呼喚人類發展的開放包容和普惠共享,這意味著,各國要全面保障本國人權,便無法脫離相互聯系的共同發展。各國應當以合作發展促人權發展,不僅要在經濟環節形成發展共同體,而且要以開放的態度互相學習發展經驗。全球發展倡議主張堅持以行動為導向,緊扣發展中國家最迫切的民生需要,在減貧、糧食安全、大流行病應對、發展融資、氣候變化以及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推進務實合作,貢獻中國特色的人權智慧。此外,對於發展困難的國家,各國應當守望相助,充分發揮人道主義精神,對這些國家積極伸出援手,確保在全球發展的過程中沒有任何一個成員被落下。

   作為目前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一大載體,中國發起的聯合國和平與發展信托基金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子基金已經為48個聯合國項目提供了6140萬美元的資金,惠及來自非洲、亞太地區、拉丁美洲及歐洲的74個國家,其中大部分是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中國大力推動實現全球各國整體發展,積極貢獻中國的人權智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起了強大合力。

   (作者:周文章,系山東大學法學院助理研究員)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